寄昭武冯司户
朝解白鹄袍,夕投武阳垒。
武阳众盗区,风传骇妻子。
六月日癸亥,一书满三纸。
具言五月初,独宿钟石邸。
胁从在所矜,渠魁固无几。
仰凭天子威,肃导使君指。
豁达生路开,掷剑秉耡耜。
始如浮釜鱼,终如慕膻螘。
游骑从何来,使我颜有泚。
幸逃食其烹,犹存汉家体。
黄巾与绿林,往昔殊僣拟。
陆梁能几时,寸戮而已矣。
理国若理身,虑我不虑彼。
溃痈复何难,实恐元气毁。
江闽五十邑,荆棘五千里。
我农失种获,我士乏储峙。
捕招两悠悠,分明养彪兕。
顷予参此军,忽忽逾一纪。
素飧歌伐檀,居前愧扬粃。
坊闾俨在目,煨烬空遗址。
使君君子儒,规摹用诗礼。
军势李晟孤,国事贾生耻。
蛟龙无波涛,胡能制蛇虺。
谁谓曹掾卑,伟矣天下事。
生平报国躯,小节安足死。
南北久瓜分,须君混文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上脱去白色的战袍,晚上投奔到武阳营垒。
武阳地区有很多盗贼,这个消息让风儿都传播开来,让人闻之惊骇不已。
六月的某一天,一封信写满了整整三页纸。信上详尽描述了五月初的情况,当时他独自寄宿在钟石官邸。信中提及,对于被胁迫而从贼的人要表示怜悯,而对那些头目则要严惩不贷。他对天子的威严抱有敬仰之情,希望引导使君指向正义之道。他开始走向新生之路,放下利剑拿起锄头。开始时像是釜中之鱼,最后就像是一群渴望美食的蚂蚁。游骑兵不知从哪里突然出现,使他脸色发红。幸运的是他没有成为别人的食物,仍然保持着汉人的体统。过去的黄巾起义和绿林起义,也曾经以不同的形式扰乱过社会。但他们都没有持久,很快就被消灭。治理国家如同调理自己的身体,要考虑自身而非他人。治疗溃烂的脓包并不难,但真正担心的是会损害人体的元气。江闽地区有五十个城邑,而道路荆棘遍布长达五千里。农民失去了耕种的收获,士兵缺乏储存的粮食。抓捕盗贼的过程漫长而艰难,这分明是在养育凶猛的野兽。我参与这个军队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恍惚间已经过去了12年。我在前面唱歌赞颂伐檀之人,但在背后却对他们感到羞愧。那曾经的繁华街道现在只剩废墟一片,使君是个君子,他用诗歌和礼教来规划我们的行动。我们的军队形势犹如唐朝的李晟,国家的事务则让我们想起了汉代的贾谊。没有波澜的江河无法控制毒蛇,谁说郡掾的地位卑微?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整个人生都在为祖国献出身体。南北的分治已经很久了,需要您来统一天下的文明规范。
去完善
释义
朝解白鹄袍:"朝解白鹄袍"中的"白鹄"是古代的一种官服,这里形容官员的装束。
武阳众盗区:武阳,古县名,位于今四川彭山;众盗区,指众多盗贼聚集的地方。
六月日癸亥:农历六月的某一天,具体指的是公元1239年七月初四这一天。
一封书满三纸:书信内容充满三张信纸。
独宿钟石邸:独自住宿在钟石这个地方。
胁从在所矜:对被迫参加盗贼行列的人应该有所宽容。
渠魁固无几:为首的盗贼本就没有几个。
仰凭天子威:依赖天子的威严来解决问题。
肃导使君指:遵循使君的指示来严肃引导众人。
豁达生路开:为众人敞开一条生存的道路。
掷剑秉鉏耜:抛弃武器,拿起农耕工具。
始如浮釜鱼:一开始就像是锅里的鱼一样无法逃脱。
终如慕膻螘:最后就像蚂蚁一样渴求美食。
游骑从何来:这里的游骑指巡查骑兵,即政府军队的巡逻骑兵。
使我颜有泚:使我脸上露出恐惧的神色。
幸逃食其烹:侥幸逃脱被烹煮的命运。
犹存汉家体:依然保持着汉家的传统。
黄巾与绿林:分别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西汉末年的绿林起义。
陆梁能几时:嚣张跋扈的日子不会持续太久。
寸戮而已矣:受到惩罚的也不过只是少数。
理国若理身:治理国家就如同调理自己的身体。
虑我不虑彼:考虑自身的同时也要顾及他人。
溃痈复何难:治疗毒疮又有什么困难呢?
实恐元气毁:实在担心国家的元气受损。
江闽五十邑:江闽地区共有五十个城邑。
荆棘五千里:形容路途艰难,荆棘遍布。
我农失种获:农业生产失去收获。
我士乏储峙:士兵缺乏储备粮草。
捕招两悠悠:抓捕和招募盗贼的过程漫长而艰苦。
分明养彪兕:明显是在培养虎豹豺狼。
顷予参此军:我曾经参与过这样的军队。
忽忽逾一纪:时间过得很快,已经过去了十二年。
素飧歌伐檀:用诗歌表达我对素食的不满。
居前愧扬粃:站在前面感到羞愧,好像是在宣扬秕谷。
坊闾俨在目:城市街区的景象仍然历历在目。
煨烬空遗址:废墟上只剩下燃烧后的灰烬。
使君君子儒:赞美使君是位君子儒。
规摹用诗礼:规划治理的方式注重诗书礼仪。
军势李晟孤:军事形势就像唐朝的李晟将军那样孤单无助。
国事贾生耻:处理国家大事就如同汉朝的贾生那样感到羞耻。
蛟龙无波涛:蛟龙如果没有了波涛就无法制服毒蛇。
胡能制蛇虺:怎么能制服那些害人的东西呢?
谁谓曹掾卑:谁说官员的地位低下?
伟矣天下事:为国家办事才是伟大的事情。
生平报国躯:我一生都在为祖国献身。
小节安足死:个人的生死又算得了什么。
南北久瓜分:南北分裂的局面已经持续很久了。
须君混文轨:需要你这位君子来统一文化。
去完善
赏析
赵汝回的这首《寄昭武冯司户》描绘了冯司户治理盗区的智慧和勇气。他以“朝解白鹄袍,夕投武阳垒”开篇,形象地描述了冯司户奔赴盗区、展示智勇的决心。他面对危机,巧妙地利用“天子威”和“使君指”,使得盗贼“豁达生路开,掷剑秉鉏耜”,从而将一场可能导致大规模冲突的事件化险为夷。
接着,赵汝回以游骑的比喻,表达了对他成功化解危机的钦佩。同时,他也指出,冯司户的做法不仅保住了自己的颜面,还维系了汉家尊严。这种处理方式,与昔日的绿林和黄巾之乱相比,显然更为明智和得体。他用“理国若理身,虑我不虑彼”来表达自己对于国家治理的观点,强调了以民为本、内外兼顾的重要性。
此外,诗人也指出了当时国家面临的困境:民众缺衣少食,官兵疲于奔命,危机四伏。他还提及自己在军队中度过的时间,表示自己并未因处境艰难而退缩。相反,他在内心暗自羞愧,感慨自己没有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然后,赵汝回盛赞冯司户的才能和人品。他认为,冯司户是一位儒家君子,以诗书礼乐治理一方。他的军事才能如同唐朝的李晟,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甚至超过了贾谊。他对冯司户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赵汝回总结了自己对冯司户的期望。他希望冯司户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他坚信,只要冯司户有这样的决心和能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整首诗充满了对冯司户的赞美和对国家的担忧,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汝回的《寄昭武冯司户》这首诗,约创作于南宋末年。诗人在这一时期正处于仕宦沉浮之中,不断辗转各地任职,生活动荡。这样的经历使他对官场生涯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慨。
当时南宋政权风雨飘摇,蒙古铁骑不断南下侵犯,国家危机四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赵汝回以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关注民生疾苦,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忧虑。
昭武冯司户作为诗人的朋友,是他在官场上的同行者,两人相互关心、扶持。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冯司户的思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自己身处乱世,渴望与知己共度时局的期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