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廨
褐衣蔬食苦吟身,肌骨虽清鬓雪新。
栗里未营三亩宅,桃源已过一年春。
也知官职难痴望,化得妻儿不谇贫。
别写新诗寄乡友,峨眉山下独闲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的著名佛教圣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 廨:这里指的是诗人赵汝回在峨眉山的住所。
3. 褐衣:用粗麻布制成的衣服,颜色为褐色,古人常穿此以示简朴。
4. 蔬食:素食,不吃荤腥食物。
5. 苦吟:艰难地推敲诗句,形容作诗时的艰辛。
6. 肌骨虽清:尽管生活艰苦,但诗人仍保持高尚的品质。
7. 鬓雪新:白发新添,形容年纪渐老。
8. 栗里:指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田园生活。
9. 三亩宅:陶渊明曾写下“方宅十余亩”的诗句,描绘他耕种的田地。
10. 桃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的理想世界。
11. 谇贫:因贫穷而遭到他人的指责。
12. 乡友:故乡的朋友或同乡之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赵汝回自己生活状态的诗歌。诗人以褐衣蔬食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表现出他的艰苦生活和执着的文学追求。“褐衣蔬食”代表着简朴的生活,而“苦吟身”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诗词创作的认真和热爱。同时,诗人以“肌骨虽清鬓雪新”来形容自己的形象,表达了他虽然在艰苦的生活中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纯洁的信仰,但岁月依旧在他的头发上留下了霜雪的痕迹。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描述了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一方面,他感叹自己在栗里的田园生活中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家园;另一方面,他又表达了对世外桃源的美好想象,仿佛已经度过了一年的春天。这种强烈的对比,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通过一个转折,表现了自己虽然知道官职难以企及,但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里的“痴望”和“谇贫”是两个形象的词,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和对于家庭责任的深深关爱。
最后,诗人以“峨眉山下独闲人”收尾,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遭遇诸多困境,但仍然能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陶醉于自己的诗作之中。这首诗既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豁达,又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哲理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峨眉山廨》是南宋著名诗人赵汝回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此时正值南宋中期,社会动荡不安。
赵汝回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能。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科举考试中,赵汝回屡试不第,直到晚年才获得进士出身。这使得他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强烈的批判态度。
在这段时间里,南宋王朝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斗争激烈。皇帝宠信权臣韩侂胄,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而北方的金国对南宋虎视眈眈,边疆局势紧张。在这种背景下,赵汝回选择了隐逸山林,远离尘世纷争。
在游览峨眉山时,赵汝回写下了这首描绘峨眉山景色和表达自己心境的诗篇。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美好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同时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在这宁静的山林中寻求心灵的慰藉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