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堂
谢守登临地,今为博士居。
由来好山水,常得近诗书。
洞与衡岳接,泉分玉井余。
年年为吟事,春草不教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谢谢你的光临,现在我已成为一位博学的老师。
我一直喜欢美丽的山水景色,这里让我能亲近诗歌和书籍。
这里的山川与南岳相接,清泉从玉井中流淌出来。
每年我都在这里吟咏诗句,春天来临的时候小草会长满山坡,不需要我去耕耘。
去完善
释义
1. 东山堂:位于湖南衡阳,是南岳衡山的一处景点,以“东山诗社”闻名。
2. 谢守:指谢灵运,东晋时曾任太守,酷爱游览山水,留有众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
3. 今为博士居:指现在这里成为了文化学者的居所。博士在古代是指博学之士,现多指学术学位名称。
4. 由来:表示自古以来。
5. 好山水:指优美的山水风光。
6. 近诗书:靠近文学艺术的熏陶。
7. 洞与衡岳接:这里的溶洞与衡岳相连。
8. 泉分玉井余:泉水从玉井分流而出。
9. 为吟事:指从事文学创作。
10. 春草不教锄:意指春天的芳草不需要再耕耘,表明环境优美,自然成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赵汝回对于东山堂的热爱和敬仰。首联通过“谢守登临地,今为博士居”表达了东山堂曾经作为谢守的登临之地,如今成为诗人的居所。这一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东山堂的深厚情感。颔联则通过“由来好山水,常得近诗书”表现了东山堂的优美风景和浓郁的文化氛围。颈联通过“洞与衡岳接,泉分玉井余”描绘了东山堂周围的景色,展现出山洞与衡岳相接,泉水源自玉井的美好景象。尾联通过“年年为吟事,春草不教锄”表达了诗人在这里年复一年地进行诗歌创作,对这里的春草充满了爱护之情。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东山堂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汝回的《东山堂》是南宋时期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67年至1229年之间,即南宋孝宗、光宗和宁宗在位期间。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斗争激烈,边境局势紧张,而赵汝回则选择远离政治纷扰,隐居山林。
在这一时期,赵汝回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曾担任国子监主簿,后因不满朝政腐败而辞官归隐。他在山林间建立了自己的书院——东山堂,以教授生徒为生。在这首诗中,赵汝回通过对东山堂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恬静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恶。
与赵汝回所处时代相关的背景知识是,南宋时期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然而,这一时期的政治局势却较为动荡,南宋朝廷在面对金兵侵略时采取了一系列妥协政策,导致国内矛盾激化。在这种背景下,赵汝回选择了隐居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