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阆行饯宋廷材分教大宁
蜀道不难兮,君无听李白之狂歌。
石栈梯云入翠阆,峡船溯水通银河,栈平峡稳行人多。
滟滪堆前落锦帆,诸生郊谒冠峩峩。
秋堂晨鼓讲义出,亭夫樵竖知丘轲。
官冷莫思归去来,且可淡饭闲吟哦。
君不见江西峤南贼未灭,仕者蚤夜防弓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其实蜀道并没有那么难走,朋友们不必被李白的疯狂歌曲所迷惑。
沿着石梯和栈道步步登高,仿佛进入仙境,河边的船只顺流而下如同通往天河。栈道平坦,峡谷平稳,过往的行人数不胜数。
滟滪堆前的帆船落下如锦绣般美丽,学子们带着敬意去朝拜。
清晨在讲堂里打着鼓,准备开始讲授知识,连园丁和砍柴人都能知道孔孟之道。
当官清闲的时候不要想着回家,至少还能有饭吃,有空余时间吟诗作对。
你们有没有看到江西和岭南的贼寇尚未消灭,做官的人日日夜夜都在防备着弓箭和戈矛。
去完善
释义
1. 蜀道:古指由长安向西翻越秦岭进入四川的驿道。
2. 李白之狂歌:李白在《蜀道难》中描述了蜀道的险峻。此处指代诗中的描述,用以形容蜀道的艰难。
3. 石栈:石筑的栈道。
4. 梯云:登云梯。
5. 翠阆:此指四川之地,即诗中的蜀地。
6. 峡船:在峡谷间航行的船只。
7. 溯水:逆水而上。
8. 滟滪堆:位于长江上游的一个暗礁。
9. 锦帆:华丽的花船。
10. 诸生:指众多学生。
11. 郊谒:到郊外拜见老师。
12. 峩峩:山顶高耸的样子。
13. 秋堂:指学堂。
14. 晨鼓:早晨敲击的鼓声。
15. 讲义:讲授的义理。
16. 亭夫:守亭之人。
17. 樵竖:打柴的人。
18. 丘轲:孔子的弟子子丘与孟子,这里泛指儒家学者。
19. 官冷:官员冷淡的意思,这里形容当官的无趣。
20. 莫思归去来:表示不要想着离职离去。
21. 且可:暂且可以。
22. 淡饭:简单的饭菜。
23. 闲吟哦:闲暇时吟咏诗歌。
24. 江西:江西省。
25. 峤南:五岭以南地区。
26. 贼未灭:意指战争尚未结束。
27. 仕者:做官的人。
28. 蚤夜:早晚,全天候。
29. 防弓戈:防备弓箭武器。
去完善
赏析
《翠阆行饯宋廷材分教大宁》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教学生活和时事局势的诗词。作者赵汝回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诗的开头,作者将蜀道比喻为李白的狂歌,暗示了蜀道的艰险。然而,接下来的诗句“石栈梯云入翠阆,峡船溯水通银河”,却描述了蜀道的美妙景象,仿佛让人置身于仙境之中。栈道的平稳和峡谷航船的顺畅,使得行人得以顺利通行,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交通发展的期许。
紧接着,诗人描述了滟滪堆前的繁华景象,锦帆落下,学生们衣冠楚楚地来到郊外祭拜。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学生们的尊敬。而“秋堂晨鼓讲义出,亭夫樵竖知丘轲”则表现了教学氛围的浓厚和知识传播的广泛,连普通百姓也能了解圣贤之道。
随后,诗人提到官场的冷漠,劝诫友人不要过于思念家乡,可以在这里过着简朴的生活,闲暇时吟咏诗歌。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关爱和对生活的豁达。
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提到了当时江西和峤南地区的战乱仍未平息,官员们日夜防备敌人的攻击。这里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期盼。
总之,《翠阆行饯宋廷材分教大宁》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教学生活和时事局势的刻画,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和平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翠阆行饯宋廷材分教大宁》出自宋代诗人赵汝回之手。赵汝回(约1165-约1248)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字子敬,号乐庵,浙江乐清人。他在南宋末期从事教育、文学和官场活动,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
本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时期。南宋朝廷为了维持统治地位,不断加强对知识分子和教育的重视,选拔人才,培养忠诚于国家的士人。在这个背景下,宋廷材被选拔为大宁的分教,即将离开故乡前往大宁担任教职。
在诗人的生活中,离别是他经常面临的人生际遇。赵汝回与宋廷材可能是在共同的学习或者官场生活中结识的,他们的友谊基于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时代的关切。这次离别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体验,因为他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相聚。诗人以诗送别,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不舍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