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道士
竹岩鸟啼云影闲,此是玉帝藏书山。
他峰叶尽一霜后,仙洞春如三月间。
白须道人年八十,指予漈路从溪入。
靸著芒鞋不杖藜,啸泉归去衣裳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竹林中的鸟儿啼鸣声悠闲自得,这里正是玉皇大帝珍藏典籍的山峦。
在霜降过后,其他山峰上的叶子都已凋落,而这仙境般的山洞却如同阳春三月般充满生机。
那位满头白发的道士已经有八十岁的高龄,指引我沿着溪流进入漈路。
穿着草鞋不用手杖,他在泉边吹着口哨,身上沾满了湿润的衣襟。
去完善
释义
1. 竹岩:地名,此处指的是竹林茂盛的山岩。
2. 鸟啼:鸟鸣声。
3. 云影闲:形容云朵在天空中悠闲飘荡的景象。
4. 玉帝藏书山:这里比喻山上风景优美,犹如天庭藏书之处。
5. 他峰叶尽一霜后:指其他山峰上的树叶在一场霜降之后凋落殆尽。
6. 仙洞:仙人居住的洞穴。
7. 三月间:春季的第三个月份,即农历三月份。
8. 白须道人:白发长须的道士,此处以“白须”来形容道人的年岁已高。
9. 指予漈路:为我指出瀑布所在的路。
10. 靸著芒鞋:穿着草鞋。
11. 不杖藜:不用拐杖。
12. 啸泉:呼唤泉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一位白发道士在山中游玩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在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之间寻找和谐的生活态度。首联以竹岩、鸟啼、云影等自然景观开篇,同时点出玉帝藏书山的传说,营造出一种神秘而超脱的氛围;颔联通过对他峰和仙洞的描绘,表现出了四季轮回中的时间观念,也暗示了诗人在山中漫游时的心境;颈联则描绘了道士引导诗人游览的过程,表现了作者与道士之间的深厚友谊;尾联通过描写道士穿着芒鞋、不依赖杖藜的独立形象以及笑看泉水、回归衣衫湿润的逍遥心境,体现了道士对于自然的亲近与尊重。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邃,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刘道士》是南宋诗人赵汝回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34年前后。在这段时间里,赵汝回经历了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对人生、世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游历四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也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民间的疾苦。
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宋金战争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局势紧张,战乱频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选择隐居山林,追求心灵的宁静。赵汝回也不例外,他在游历过程中结识了刘道士,两人志趣相投,结为好友。这首诗就是赵汝回在拜访刘道士时,有感而发创作的作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