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赵昌甫赴召
甘得眠云复饮冰,此翁不独擅诗名。
山深难避蒲轮召,陛远听扶藜杖行。
老去报君心转切,年来守局梦频惊。
有时湖上看垂钓,只忆磻溪溪水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能够尽享安眠又喝冰水,这位老者不只是在诗歌方面有盛名。
住在深山里难以躲避朝廷的征召,虽然路远也要靠着拐杖前去朝见。
年纪大了,为国家尽忠的心反而更加迫切;近年来,因坚守岗位而常常被惊醒于梦境之中。
有时候在湖边看别人钓鱼,只回忆起磻溪的水是那么清澈。
去完善
释义
1. 甘得眠云复饮冰:指诗人甘愿隐居山林,过著与世无争的生活。其中“眠云”是成语,意指在山林中生活;“饮冰”则是形容清贫而幽静的生活。
2. 此翁不独擅诗名:这说的是赵昌甫,他以诗闻名,而且不只擅长写诗。这里的“翁”是对赵昌甫的尊称。
3. 山深难避蒲轮召:指赵昌甫虽然居住在深山之中,但仍难以避免皇帝的召唤。“蒲轮召”是指皇帝用蒲草包裹的车子去接见贤能之士。
4. 陛远听扶藜杖行:表示皇帝虽在远方,但赵昌甫仍会带着拐杖前去觐见。“陛”是对皇帝的敬称;“藜杖”是一种用藜茎制成的拐杖。
5. 老去报君心转切:随着年岁的增长,赵昌甫更加渴望能够为国家效力。这里“报君”是指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6. 年来守局梦频惊:指近年来,因为守着自己的职位而不能随意行动,所以常常感到忧虑不安。这里“守局”是指坚守自己的岗位;“梦频惊”则是指经常做恶梦。
7. 有时湖上看垂钓:描述了赵昌甫有时候会在湖边观看别人垂钓的情景。
8. 只忆磻溪溪水清:这句表达的是赵昌甫对过去在磻溪的美好回忆。磻溪是一个古地名,相传周文王曾在此处访得姜子牙为相。这里以磻溪溪水之清来象征赵昌甫的高洁品质和对过去的怀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赵汝回写给朋友赵昌甫的送别之作,表达了他对朋友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全诗以赵昌甫的远行入笔,通过描绘其生活的环境以及他的心态变化,展现了赵昌甫的高尚品质和报国之心。
首联“甘得眠云复饮冰”,意为甘愿过上隐逸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赵昌甫才能的赞美。颔联“山深难避蒲轮召,陛远听扶藜杖行”,则写出了赵昌甫出仕的无奈和决心,暗示了国家对他的召唤。颈联“老去报君心转切,年来守局梦频惊”,描述了赵昌甫年龄的增长并未减弱他对国家的忠诚,反而更加坚定。尾联“有时湖上看垂钓,只忆磻溪溪水清”,则以垂钓的意象作为结束,表达了作者对赵昌甫的美好祝愿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汝回(1189年-1261年)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曾任刑部郎官、秘书少监等职位。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这首《闻赵昌甫赴召》中,赵汝回表达了对好友赵昌甫即将被朝廷征召的感慨。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中期,此时正值南宋政权逐渐衰落之际。金兵不断侵扰南宋边境,百姓生活困苦。而朝廷内部,权臣当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汝回与赵昌甫等一批文人志士,希望通过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尽一份力量。
在赵汝回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南宋政权的多次动荡。他曾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谪,也曾因为与权臣斗争而被罢黜。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关心国家命运。这首《闻赵昌甫赴召》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诗中,赵汝回表达了对于好友赵昌甫被朝廷征召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两人未来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