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放猿再作
嶓冢祠前汉水滨,饮猿连臂下嶙峋。渐来子细窥行客,
数声肠断和云叫,识是前时旧主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嶓冢祠前的汉水边,喝水的猴子们紧紧相依,从崎岖的山路上下来。它们渐渐走近,仔细地观察着过往的行人。突然,几声撕心裂肺的叫声与云共舞,原来是以前的老朋友回来了。
去完善
释义
1. 嶓冢:地名,位于陕西省宁强县。
2. 祠:祭祀祖先或鬼神的庙宇。
3. 汉水滨:指汉江边。
4. 饮猿:指在江边饮水的水猿。
5. 连臂:手臂相连。
6. 嶙峋:形容山势险峻。
7. 子细:仔细。
8. 行客:过客,过路人。
9.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
10. 和云叫:和着云彩的鸣叫声。
11. 识是:辨认出来是。
去完善
赏析
《遇放猿再作》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场景:在嶓冢祠前的汉水边,有一群喝水的猿猴紧紧相依地从嶙峋的山岩上走下来。这群猿猴小心翼翼地靠近行人,其中有一只似乎认出了诗人的面孔,它用悲伤的叫声传达了它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对动物情感的敏锐洞察力,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遇放猿再作》是五代时期著名文人王仁裕所作。这首诗创作于945年前后,正值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政权更迭频繁,战争频发,民生疾苦。在此背景下,诗人对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感同身受,写下了这首哀怨深沉的诗篇。
王仁裕在这首诗中,以放猿为引子,表达了对战乱的深深忧虑和对生灵涂炭的哀痛。诗人通过对放猿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战争使许多无辜的生命受到摧残,甚至连动物也难以幸免。在诗人的眼中,这些遭受苦难的生灵都是他深爱的对象,他们的痛苦就是诗人的痛苦。
同时,诗人通过“猿声断人肠”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在这个时代,人们饱受战乱的困扰,生活困苦。因此,诗人希望通过这首诗引起人们的共鸣,共同期盼一个没有战争、充满和平的时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