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韩昭从驾过白卫岭
龙旆飘飖指极边,到时犹更二三千。登高晓蹋巉岩石,
秦民莫遣无恩及,大散关东别有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巨龙般的旗帜在远处飘摇指向边疆地带,即使到达还需要再行进两三千里的路程。爬上山巅,踏着险峻的山石,晨光初露。
这里的秦地百姓不要让他们得不到关爱,在大散关东边有着一片别样的天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龙旆:比喻皇帝的仪仗。这里指皇帝的车队。
2. 飘飖:在空中或水面上轻轻飘荡的样子。
3. 指极边:指向远方的边界地区。
4. 二三千:约数,表示路途遥远。
5. 巉岩:形容山峰陡峭。
6. 莫遣:不要使。
7. 无恩及:没有受到皇恩的眷顾。
8. 大散关: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南部的古代关隘,是关中平原的南大门。
9. 别有天:另一种天地,这里指与中原地带不同的偏远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陪同韩昭皇帝巡游至白卫岭的场景。首句“龙旆飘飖指极边”中,“龙旆”代表皇帝的仪仗,“飘飖”形容旗帜随风飘扬的姿态,整句描绘出皇帝队伍浩浩荡荡前往边境的壮丽景象。接下来的两句“到时犹更二三千。登高晓蹋巉岩石”描述了队伍的行进过程,以及攀登险峻山峰的过程,表现出不畏艰险的决心。
在第四句“秦民莫遣无恩及”中,诗人表达了对当地百姓受到皇恩的期许,希望皇帝此次巡游能让民众感受到皇恩浩荡。最后一句“大散关东别有天”则是对地势地貌的描绘,在大散关东侧有另一番天地,这里景色秀丽,展现出祖国的河山壮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韩昭从驾过白卫岭》是唐朝诗人王仁裕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在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僖宗仓皇出逃至蜀地避难。当时,王仁裕作为皇帝的随从官员,与皇帝一同经过白卫岭。白卫岭位于四川省北部的南江地区,地势险要,历来为军事重地。在这次逃亡过程中,王仁裕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和韩昭从驾过白卫岭》。
在这个时期,王仁裕的人生际遇充满了波折。他原本是一个书生,后因才华出众而被选拔为朝廷官员。然而,由于黄巢起义的爆发,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被迫跟随皇帝四处流浪,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深感痛苦,但他仍然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在王仁裕所处的时代,唐朝已经进入了晚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黄巢起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这次起义对唐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在这个过程中,王仁裕作为一名官员,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这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