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后主幸秦川上梓潼山
彩仗拂寒烟,鸣驺在半天。黄云生马足,白日下松巅。
盛德安疲俗,仁风扇极边。前程问成纪,此去尚三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鲜艳的旗帜掠过寒冷的烟雾,响亮的马匹驰骋在半空之中。黄色的尘土飞扬在马蹄之下,阳光照耀在松树之巅。崇高的德行安定疲惫的习俗,仁爱之风传遍遥远的地方。未来的旅程走向成熟和成就,而这次行程仍需三千里的路程。
去完善
释义
1. 蜀后主:这里指五代十国时期蜀国的君主孟昶。
2. 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地称幸。
3. 秦川:陕西省中部地区,地势平坦,古称秦川。
4. 梓潼山:位于四川省梓潼县,又称梓潼七曲山。
5. 彩仗:仪仗的一种,由五彩旗、伞等组成。
6. 拂:轻轻擦过。
7. 寒烟:寒冷的雾气。
8. 鸣驺:指皇帝的随从马队。
9. 黄云:黄土高原的云,这里用来形容马的奔驰速度。
10. 白日:太阳。
11. 松巅:松树顶。
12. 盛德:崇高的品德。
13. 安疲俗:安抚疲劳的百姓。
14. 仁风:仁爱的风气。
15. 扇:传播。
16. 极边:极远的边境。
17. 前程问成纪: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仲尼闻之曰:齐侯其不免乎!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以食人,其谁天之?附书而从子者,党也;我则异于是,……乃弃甲却步,遂奔于齐。” ,意为将要去的地方是成纪。
18. 尚三千:还有三千里的路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作者跟随蜀后主巡游的场景,展现出一幅宏大的皇家园林图景。首联写皇家仪仗队在空中拂过寒冷的烟雾,显示出帝后出游的气势。领联则描写了皇帝的马匹行走在黄色的云雾中,阳光普照在松树之巅,表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腹联则是诗人在赞美皇帝的仁德教化百姓和推广礼仪之风。颈联诗人以此表达前方的旅程还漫长而遥远。整首诗既展现了皇家园林的壮丽,又赞颂了皇帝的德治之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从蜀后主幸秦川上梓潼山》是唐朝诗人王仁裕所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始于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僖宗南逃成都,因王建、杨晟、李师立等藩镇叛变,一时不能返回。在这段时间里,王仁裕以诗人的敏锐洞察力,目睹了战乱给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在诗人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诗便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
同时,当时的历史背景使得诗歌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唐朝末年以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朝国力日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对蜀后主幸秦川上梓潼山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时局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