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孤云绝顶淮阴祠
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
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握着寒冷的天空,古老的树木深深扎根在地面,路人还在谈论着汉朝的淮阴侯。孤独的云朵遮不住那些记载了兴衰策略的古书,如果当年让韩信回到西楚,那么中华的一寸土地也不容侵犯。
去完善
释义
《题孤云绝顶淮阴祠》王仁裕的注释如下:
1. 孤云绝顶:指淮阴祠所在地的高山之巅,以孤云来形容其高峻险要的地势。
2. 淮阴:位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韩信曾在这里被安葬并建有淮阴祠。韩信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被誉为“兵仙”。
3. 寒天:寒冷的天空,这里用来形容淮阴祠周围的环境。
4. 兴亡策:指韩信在楚汉战争中提出的战略策略。
5. 西楚:指西楚霸王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后被韩信击败。
6. 尺寸中华:指中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许多小国家,韩信的策略使得这些国家逐渐统一。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历史的怀古诗,诗人以淮阴祠为题,通过对古人韩信的历史评判,进而引发对历史事件的个人看法和感慨。诗人巧妙地运用意象和比喻,把个人的思考与深沉的历史思考融为一体。
首句“一握寒天古木深”,描述了淮阴祠的幽深环境与寒冷的气氛,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历史思考和情感世界。接下来的两句“路人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则点明了诗的主题,回忆韩信的故事,表达出诗人对韩信悲剧命运的同情和对汉朝历史兴亡的深深思考。
而最后两句“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则是诗人跳出具体的史实,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的一种假设性的思考:如果当时韩信没有被杀害,那么他的才智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华民族也会更加繁荣昌盛。这是一种强烈的惋惜之情,也是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题孤云绝顶淮阴祠》是晚唐著名文人王仁裕所作。王仁裕(880年-95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杰出文人,历任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官员,累官至尚书右仆射。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有《王氏见闻录》等作品,被誉为“词臣之冠”。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40年至956年间,此时王仁裕已是年迈的文坛泰斗。在这期间,他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亲身见证了战乱频仍、政权更迭的残酷现实。这使得他对人生命运和家国兴衰有着深刻的思考。
诗中的“孤云绝顶淮阴祠”描绘了淮阴祠的壮丽景色。淮阴祠位于淮河之滨,祭祀的是西汉开国功臣韩信。韩信原是布衣百姓,因才华横溢而受到刘邦重用,后来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然而,他最终却因谋反罪被诛杀,令人扼腕叹息。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看出王仁裕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他以韩信的故事为例,提醒人们在建功立业的同时,要警惕历史的悲剧重演。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家国未来的忧虑,以及对世界和平与安宁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