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画牛
老融弃发逃于禅,胸藏丘壑身林泉。
时拈寸草幻墨汁,惨淡咫尺生风烟。
尤工画牛古绝比,不特形似真神全。
平生知己一攻媿,惜墨如命诗犹传。
至今鄞人怀片纸,如护圭璧珠玑然。
陈生少壮曾入室,妙处已觉墙及肩。
岸痕树影仿佛地,云阴雨气冥蒙天。
寒禽立背渡浅水,野葑没足行淤田。
砺角思鬭力居尾,倚木揩痒势拥前。
或沿草径逐群去,或傍茅簷抱犊眠。
如何尽得此态度,前身想住桃林边。
世人贵耳不贵目,呜呼此画空尔妍。
我方求之不论钱,卷收更阅三十年。
欲寻此老不可得,摩挲陈迹方争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融抛弃纷扰遁入禅定,内心藏着山水风景。
偶尔拿起小草描绘出墨迹,平凡的画卷之中生出诗意。
尤其擅长画牛,技艺古来罕见。
不仅有形且神似,实在难得。
一生好友攻媿亦懂得欣赏,珍惜笔墨在诗中流传。
如今鄞州的人们珍藏他的画作,像守护宝物一样珍视。
陈生年轻时有幸亲近这位大师,已体会到其画艺高深。
岸边痕迹、树影婆娑在画布上浮现,云雨朦胧填充天空。
寒禽立于背上渡过浅浅的水面,野草丛生淹没农田。
画中的牛低头沉思,擦痒时气势昂扬向前。
有的沿着草径追逐群牛而去,有的在茅檐下安然入睡。
如何才能画出这种姿态?他前世或许就住在桃花林畔。
世人重听轻看,真是遗憾这画作空有美貌。
我寻觅此画不求金钱,愿收藏数十年,
追寻这位大师却无踪迹可寻,抚摸遗迹只剩惋惜。
去完善
释义
1. "老融":指唐代著名禅宗大师僧老融。他在此处象征着隐逸的文人画家。
2. "弃发":舍弃世俗名利。这里表示赵老入禅的心境。
3. "逃于禅":即指逃离世俗纷扰,潜心修禅。
4. "胸藏丘壑":比喻画家心中有丰富的艺术灵感。
5. "时拈寸草":形容画家挥洒自如的艺术表现手法。
6. "墨汁":此处借指绘画材料。
7. "惨澹":此处形容画面中的景象,强调画面的生动。
8. "咫尺":形容距离非常近。
9. "风烟":指风景图中的烟雾和尘埃。
10. "尤工画牛":特别擅长画牛。
11. "古绝比":堪称古代绝佳之作。
12. "不特形似真神全":不仅形神兼备,且富有真实感。
13. "攻媿":原名楼钥,字大防,又字启明,号攻媿主人,南宋诗人。这里是说陈老画的牛被楼钥视为知己。
14. "惜墨如命":形容对绘画材料的珍惜。
15. "至今鄞人怀片纸":鄞县是浙江宁波的一个地方,这句是说直到现在宁波人对这幅画作还怀有极高的崇敬之情。
16. "如护圭璧珠玑然":圭璧和珠玑都是珍贵的物品,这句话表示人们像珍视这些珍宝一样珍视这幅画作。
17. "陈生少壮曾入室":指年轻时候的陈老拜在画家门下学习技艺。
18. "妙处已觉墙及肩":形容陈老的技艺已经非常高超。
19. "岸痕树影":指的是画中景物的一些细节。
20. "云阴雨气":形容画面中的天气状况。
21. "寒禽立背渡浅水":描绘的是一只鸟儿站在水面上的情景。
22. "野葑没足行淤田":表示田野中草木茂盛,土壤湿润肥沃。
23. "砺角思鬭力居尾":描述牛的形状,磨砺自己的尖角以显示力量。
24. "倚木揩痒势拥前":刻画了牛依靠树木摩擦自己皮肤止痒的姿态。
25. "或沿草径逐群去":表示有的牛在沿着草地的小径行走。
26. "或傍茅簷抱犊眠":描绘了有些牛在房屋附近休息的场景。
27. "桃林边":在这里暗示了陈老前身可能是一位农村生活经验丰富的农民。
28. "世人贵耳不贵目":讽刺世人只看表面,不重视实质内容的价值判断。
29. "呜呼此画空尔妍":感叹这幅画并未得到世人的真正欣赏。
30. "卷收更阅三十年":作者收藏这幅画已经有三十年的时间。
31. "摩挲陈迹":抚摩、端详珍藏多年的画作。
32. "方争怜":即刚刚产生由衷的怜悯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陈老画牛”为题,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画家陈老的精湛技艺和他画牛的生动场景。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体会到诗人的细腻情感和对艺术作品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明成化年间,有一位名叫赵汝绩的诗人,他的一首描绘农耕景象的诗歌——《陈老画牛》脍炙人口。这首诗通过讲述一个农民陈老用牛的辛勤劳作,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农业场景和风俗习惯。
赵汝绩生活的时代,正值明朝中期,社会相对稳定,但贫富差距逐渐加大,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汝绩关注民生,体验农家生活,用诗歌记录下了当时的农村风貌。
在赵汝绩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农事的熟知和对农民的尊重。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点滴,以及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之心。这首《陈老画牛》正是通过对陈老的描绘,展现了赵汝绩对农民的关爱以及对劳动的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