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张明发有问用前韵谢之

标题包含
张明发有问用前韵谢之
本自光明不费灯,个中元不隔微尘。 如何曾点归来后,千古无人解咏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钱时(1008-1064年),字子厚,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钱时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嘉祐二年(1057年),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的现代白话文翻译如下: 原本就是光明的,不需要灯火来照亮;这其中没有任何微小颗粒阻挡我们的视线。为什么曾点(一个虚构的人物)在回来之后,千百年来竟然没有人能够理解并赞美春天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张明发:诗人姓名,无详细历史资料记载。 2. 用前韵:即沿用前人诗韵作为自己诗歌的韵律。前韵,指前人的诗韵。 3. 谢:表达感谢之意。 4. 本自光明不费灯:比喻自身具有智慧,不需要借助外物或他者。光明,智慧、聪明的意思;费灯,使用灯光照明,这里借指借助外物或他者。 5. 个中元不隔微尘:表示内心世界本来没有任何阻碍。个中,这里、内心;元,本来、原来;隔微尘,意指毫无阻碍。 6. 如何曾点归来后:这句引用《论语·先进篇》中“曾皙、曾点”的故事,即曾点的政治理想和志向。“归来后”指实现理想之后。 7. 千古无人解咏春:表达对人才缺失、无人理解自己的感慨。咏春,指吟咏春天的美好景色,这里的“咏春”具有象征意义,代表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张明发有问用前韵谢之》是宋朝诗人钱时的作品,属于五言古诗的体裁。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较为深刻,作者借题发挥,引用了曾点的典故,借此抒发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一些赏析: 首句“本自光明不费灯”,是说万事万物本身都具有光明,并不需要外物的帮助或激发。这一句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即自然之美、事物之理本身就是明晰可见的,人们应该关注并体悟这些内在的美好。接下来的“个中元不隔微尘”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强调宇宙万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隔阂,而是相互联系、彼此相通的。两句诗概括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流露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气质。 紧接着的“如何曾点归来后,千古无人解咏春”则是一个转折。这里提到的曾点是孔子弟子,以善于绘画春天景象而著名。作者在此提出疑问,既然曾点能够将春天的美景描绘得如此生动,为什么后世之人却无法理解和赞美呢?这一问表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忧虑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整首诗的主题得以升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末年,诗人钱时正值中老年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特殊时期。在内忧方面,政治腐败、民生凋敝,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外患方面,北方金国不断侵扰,国家疆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钱时作为南宋末年的一名文人,深感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关注国家命运,试图以儒家之道挽救颓势。然而,他的努力并未得到当权者的重视,反而受到了排斥和打压。在这种背景下,他以诗歌抒发自己的壮志难酬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张明发有问用前韵谢之》这首诗,正是钱时在这一特殊时期的感慨之作。诗中以张俭明哲保身的故事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正义的呼唤。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钱时作为一个文人志士的担当精神和对国家的深深热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