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
复岭逾崷崒,层崖遍屈盘。
寺当幽谷面,路指白云端。
树老苍天骨,蓝凝上帝冠。
石屏秋已冻,板屋夜多寒。
三宿孤怀恋,千山远梦残。
惟愁钟动晓,西下见征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重峦叠嶂,层崖曲折环绕。寺庙坐落在这幽深山谷之中,道路指向白云之巅。树木古老如同苍天的骨架,蓝天如同凝结着上帝的华冠。石屏上的秋色已经凝结成霜,木板房在夜里显得格外寒冷。连续住宿在这里,孤独的情怀愈发浓烈,千山万水的梦想似乎已经破灭。只担心钟声响起时,已是黎明时分,夕阳西下之际,却见到征途中的马匹。
去完善
释义
1. 复岭:连绵起伏的山岭。
2. 逾:超过。
3. 崷崒:形容山势险峻。
4. 层崖:层层叠叠的山崖。
5. 屈盘:曲折环绕。
6. 当:对着。
7. 幽谷:幽深狭长的山谷。
8. 指:指向。
9. 白云端:白云缭绕的山巅。
10. 老:衰老。
11. 苍天骨:苍天的支柱,形容树木高大。
12. 蓝凝:蓝色凝结,形容天空湛蓝如凝固。
13. 上帝冠:上帝的帽子,形容天空的广阔无边。
14. 石屏:石屏风,形容山峰陡峭。
15. 冻:冻结。
16. 板屋:木板搭建的房屋。
17. 三宿:在同一个地方住了三晚。
18. 孤怀恋:孤独的情怀,表达对环境的眷恋。
19. 千山:形容山脉连绵不断。
20. 远梦残:梦境遥远而破碎。
21. 惟愁:只担心。
22. 钟动晓:钟声响起,暗示清晨到来。
23. 西下:太阳西沉。
24. 征鞍:远行的马鞍,比喻离家远行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百丈山的所见所感,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忧思。首联描述了山势峻峭,层峦叠嶂的景象;颔联则点出了山寺、山路等地理特点;颈联进一步通过“树老苍天骨”和“蓝凝上帝冠”两个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大自然壮观而神秘的景色;尾联以山寺钟声的响起暗示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在千里之外游历时的思乡之情和对远方的牵挂。整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传达了他对人生、故乡的深深眷恋,意境深远,情感深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百丈山》是明朝诗人袁陟所作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初期,正值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纷纷游历名山大川,抒发情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袁陟(生卒年不详)是明朝的一位知名文人,他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而著称。在《百丈山》一诗中,袁陟以豪放不羁的诗句描绘了百丈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段时间里,明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人墨客们有机会四处游历,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袁陟正是这个时期的一员,他通过对百丈山的赞美,展示了明朝初期的繁荣景象和人们对美好世界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