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金陵谒吴大帝庙
人苦曹瞒虐,天悲汉禄终。
山河分鼎峙,气象发江东。
一旦墟京洛,弥年豢幼冲。
炎精竟灰烬,紫盖出艨艟。
长策资公瑾,雄才得吕蒙。
招延师友义,继述父兄忠。
旧府峨双阙,惊涛涌半空。
风云龙虎势,日月帝王功。
地力因时险,神谋与意通。
屈伸思所济,逆顺审于衷。
骏足嗤交货,灵牙耀即戎。
同盟界函谷,独断保蚕丛。
定霸葵丘劣,推心建武同。
长沙兆生谶,典午頼余风。
战守遗踪在,登临四望中。
陵迁成万古,世异想群雄。
歌舞居民祀,干戈逐虏功。
征帆来浦外,久客怆途穷。
精锐销孤剑,飘零若断蓬。
徘徊灵庑下,暮叶乱江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们苦于曹操的暴政,感叹汉朝荣华终将消散。
江山分裂对峙,大气磅礴的长江在此发源。
一时之间京师沦丧,年幼的君主被囚禁多年。
熊熊大火燃烧了汉朝的荣光,皇家的船只离开这片水域。
孙权借助周瑜的长策,吕蒙展示出豪杰之才。
礼贤下士结交朋友,继承父亲兄弟的忠诚。
古老的宫殿已经倾颓,涛声汹涌震撼人心。
豪强争霸犹如风云际会,王者的伟业如同日月光辉。
地利随时间而变化,智慧和意志共同奋斗。
能屈能伸方能在逆境中生存,从容面对内心的疑惑。
英勇的骏马蔑视懦弱的言行,战马出阵昂扬斗志。
当年结盟的地方已化为平地,独自决定保卫祖国。
称霸之心并无过错,光武帝推行的心胸开阔之道值得效仿。
长沙地区出现未来的征兆,司马家族的统治如同残阳。
战场和防线的故事流传至今,登上高台放眼望去。
历史长河埋葬了多少英雄,时代更迭谁能堪当大任。
盛世之下歌舞升平,战争的荣耀成为传说。
船帆扬起驶向彼岸,孤独的旅人嗟叹命运多舛。
曾经的勇士已经消逝,孤单的我如飘蓬般无依。
在这古老的殿堂之下,秋叶随风飘落江边的枫树。
去完善
释义
《过金陵谒吴大帝庙》是清朝诗人袁陟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歌颂了东吴大帝孙权的历史业绩,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下面是诗句的注释:
1. 金陵:南京的古称。
2. 吴大帝庙: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境内的孙权庙。
3. 人苦曹瞒虐:指东汉末年曹操对江南的侵略。曹瞒,即曹操。
4. 天悲汉禄终:汉朝末年,皇帝失去实权,导致天下大乱。
5. 山河分鼎峙:指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6. 气象发江东:指东吴势力在长江下游地区崛起。
7. 一旦墟京洛:指东吴都城建业(今南京)被西晋攻陷。
8. 弥年豢幼冲:指东吴皇帝年幼,政权不稳。
9. 炎精竟灰烬:指东吴灭亡。炎精,指火德,这里代指东吴。
10. 紫盖出艨艟:形容东吴水军强大。紫盖,指紫霞盖山,这里代指东吴疆域。艨艟,古代战船。
11. 长策资公瑾:指东吴名将周瑜为孙权制定了统一江南的策略。
12. 雄才得吕蒙:指东吴将领吕蒙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13. 招延师友义:指孙权广纳贤才,结交有志之士。
14. 继述父兄忠:指孙权继承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的遗志,忠诚于国家。
15. 旧府峨双阙:指东吴故都建业的雄伟建筑。
16. 惊涛涌半空:形容长江波涛汹涌的景象。
17. 风云龙虎势:形容东吴国力强大的景象。
18. 日月帝王功:赞美孙权治理国家的功绩。
19. 地力因时险:指东吴凭借地理优势发展壮大。
20. 神谋与意通:指孙权具有远见卓识,能洞察时局变化。
21. 屈伸思所济:指孙权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
22. 逆顺审于衷:指孙权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冷静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
23. 骏足嗤交货:指孙权轻视那些无能之辈。
24. 灵牙耀即戎:指东吴将士勇敢善战。
25. 同盟界函谷:指东吴与其他诸侯国结盟,共同对抗敌人。
26. 独断保蚕丛:指孙权独立果断,保卫国家安全。
27. 定霸葵丘劣:指东吴在春秋战国时期实力较弱。
28. 推心建武同:指东吴在建安年间推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29. 长沙兆生谶:指东吴预测到刘备将在荆州发展势力。
30. 典午頼余风:指东吴依靠剩余的力量抵抗西晋的进攻。
31. 战守遗踪在:指东吴抵抗敌军的历史遗迹仍然存在。
32. 登临四望中:指站在高处眺望东吴故地。
33. 陵迁成万古:指东吴故都的陵墓已经历经沧桑。
34. 世异想群雄: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
35. 歌舞居民祀:指民间祭祀东吴皇帝的仪式。
36. 干戈逐虏功:指东吴将领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37. 征帆来浦外:指船只从江河驶向大海。
38. 久客怆途穷:指诗人长期在外漂泊,感到前路渺茫。
39. 精锐销孤剑:指东吴军队在战争中消耗殆尽。
40. 飘零若断蓬:形容诗人在乱世中的无奈处境。
41. 徘徊灵庑下:指诗人在庙宇中徘徊。
42. 暮叶乱江枫:形容秋天江边落叶纷飞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东吴历史的诗歌。诗人首先描绘了东汉末年战乱纷争的情景,以曹瞒(曹操)的暴政为背景,表达出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接下来,诗人讲述了东吴的崛起,以及孙权、周瑜、吕蒙等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诗人通过对比东吴与曹操、刘备之间的势力格局,强调了东吴的重要性。同时,诗人也对孙权的国家治理进行了赞美,认为他继承了父兄的忠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述了东吴时期的繁荣景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此外,诗人还回顾了东吴与其他诸侯国家的友好关系,以及东吴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最后,诗人感慨万千,表达了对东吴历史的怀念之情。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历史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金陵谒吴大帝庙》是明朝诗人袁陟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作于明朝万历年间(约公元1573-1620年)。
在这个时期,明朝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外部,北方的蒙古部落不时侵扰边境;内部,政治腐败、民生疾苦严重。尽管表面繁华,但国家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袁陟作为一位文人骚客,其内心充满了忧虑和忧患意识。
在创作这首诗时,袁陟正值壮年,胸怀壮志却报国无门。他在生活中常常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福祉。在这首诗中,他以凭吊东吴大帝孙权为契机,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他警示世人要汲取历史的教训,警惕国家的衰败,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袁陟对于时局的忧虑。当时,明朝正处于社会动荡、政权不稳的时期。宦官当权、朝政腐朽,使得一些有识之士深感痛心。袁陟在这首诗中,通过悼念孙权这位英雄人物,表现出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他希望人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努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