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功甫
方山忆共泛金船,屈指于今五六年。
风送梨花吹醉面,月和溪水上归鞯。
浮生聚散应难料,末路穷通尽偶然。
欲问故人牢落事,鹿裘深入白云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方山共度美好时光,屈指数来已有五六载。
春风吹拂梨花落满面,月光洒在溪流映归途。
人生聚散难以预料,遭遇贫富贵贱皆由天意。
想询问故友如今的状况,却只见他身披兽皮隐居于白云深处。
去完善
释义
1. 方山:指南方的一座山,具体位置不明确;在此可能指的是作者与友人曾经一起游历过的某座山。
2. 金船:一种金色的小船,此处可能是借代指代作者与友人的一次游船活动。
3. 屈指:弯着手指计算,表示时间很短;于此处是表示作者回忆起与友人共度的时光已过去五六年。
4. 梨花:指白色的梨花,具有浓厚的春天气息;这里风送梨花是表示春风将梨花飘散在空中。
5. 和月:伴随月光;这里的“和月”就是与月光相伴之意。
6. 溪水上归鞯:在溪水旁踏上回家的路程;归鞯,指收拾起回家的行囊。
7. 浮生:古人对人生的一种称谓,表示生命如同浮萍一样短暂而无常;聚散即相聚离别。
8. 末路:最后的人生阶段;此处的“末路穷通尽偶然”表达了作者认为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中的境遇是充满偶然性的。
9. 故人:过去的友人,这里指作者的友人功甫;牢落事,指繁杂琐碎的世事。
10. 鹿裘:粗制的毛皮衣服;此处的“鹿裘深入白云眠”描绘了作者的友人功甫在山林深处穿着鹿裘,与白云为伴,过着隐逸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袁陟写给友人功甫的赠诗,表达了两人深厚的友谊以及世事无常、人生聚散难料的感慨。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首联“方山忆共泛金船,屈指于今五六年”,诗人回忆了与功甫共同游方的美好时光,感叹时光荏苒,转眼已经过去了五六年。这里的“金船”象征二人曾共度美好时光的地方,体现了诗人对过去的珍视和对友情的怀念。
颔联“风送梨花吹醉面,月和溪水上归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夜景象:春风轻拂,梨花瓣随风飘落,月光洒在溪流上,映照著回家的马匹。这里的风、梨花、月、溪流等元素,构成了一幅生动自然的画面,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力。
颈联“浮生聚散应难料,末路穷通尽偶然”,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莫测。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也无法预知何时会分开;而那些看似遥远的末路,也许就在不经意间走到眼前。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尾联“欲问故人牢落事,鹿裘深入白云眠”,表达了作者对功甫的关心之情。他想知道功甫这些年的境遇如何,是否还能像当年一样,穿着鹿皮衣在白云间安眠。这句诗寓意着诗人期望功甫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不受世俗纷扰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友情和宽广的胸怀。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意象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赠功甫》出自明朝诗人袁陟之手,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袁陟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明朝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困境。
在这个时期,明朝的社会政治状况错综复杂,农民起义频发,倭寇肆虐沿海地区,朝廷内部宦官权臣纷争不断,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作为士人阶层的袁陟,他深知国家的危机和民众的苦难,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将心中的忧虑和感慨寄托在诗歌之中。
袁陟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然而命运多舛,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科举落第,直至晚年才获得一官半职。这段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袁陟创作了这首《赠功甫》。诗中表达了他对功甫的真挚友情,同时也传达出对人生命运的感叹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他用词精炼,意境深远,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明代诗歌中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