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
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汉中开创汉朝事业,这里究竟是什么呢?
想要挥剑直指三秦之地,君王得意于这场胜利,一举东归。
追念过去的战事,如今已看不见,只有满目的山川,让人泪流满面。
夕阳下的胡尘尚未消散,西风的吹拂让塞上的战马肥美。
一本史书记载了帝王的师者。
小规模的出征西境。
更在短暂的离别宴席,匆匆的离去中,忧愁弥漫在旗帜之上。
您思念我时,回首望去,正看到江水映照着秋天的影子,大雁刚刚飞过。
如何才能让车轮变得四角,让我不再消瘦,让您的腰围减轻呢?

去完善
释义
1. 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是西汉王朝的发源地。
2. 开汉业:指西汉王朝的建立。
3. 三秦:指秦国的关中地区,即今天的陕西一带。
4. 剑指三秦:形容用兵如神,一举攻占敌人要害。
5. 君王得意:指汉朝皇帝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感到自豪。
6. 一战东归:指汉朝军队在一场战斗中成功击败敌人,然后返回长安。
7. 追亡事:指回忆过去的历史事件。
8. 但山川满目泪沾衣:形容战争过后,山川满目疮痍,令人伤心落泪。
9. 落日胡尘未断:形容战争仍在继续,敌人的烟尘仍然笼罩着大地。
10. 西风塞马空肥:形容敌人的马匹强壮,但战争失败,士气低落。
11. 一编书是帝王师:指这本书(指《史记》)是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可以成为帝王的导师。
12. 小试去征西:指辛弃疾在战争中的小小尝试,表示他对战争的关心。
13. 离筵:离别时的宴席。
14. 去路:离开的路线。
15. 愁满旌旗:形容战争中的忧愁弥漫在整个军队中。
16. 君思我:指辛弃疾思念战争中的朋友。
17. 江涵秋影雁初飞:形容江水映照着大雁飞过的影子,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秋天景象。
18. 安得车轮四角:希望车轮没有四角,表示希望战争早日结束。
19. 不堪带减腰围:形容因战争而消瘦的身体,表示对战争的忧虑。

去完善
赏析
《木兰花慢》辛弃疾 赏析:
这首《木兰花慢》是辛弃疾的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中通过对汉中的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首句“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以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对历史遗迹的思考。汉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发迹之地。诗人以此地为引子,引发了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思考。
接下来,“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是对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统一天下的一段辉煌历史的回顾。诗人以“想剑指三秦”来形容刘邦的英勇,以“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来描绘他的成功。这种描绘既展现了历史的辉煌,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然而,“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则是诗人对如今山川依旧,而历史人物已不再的感慨。这里的“追亡事”是指对过去历史的回忆,而“但山川满目泪沾衣”则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人以山川为象征,表达了他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哀伤。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是对当今边疆局势的描绘。这里的“落日胡尘未断”是指边疆战乱不断,而“西风塞马空肥”则是对边疆军队壮丽的景象的描绘。这种描绘既展现了边疆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最后,“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是对历史上一些贤能之人的赞美。诗人以“一编书是帝王师”来形容他们的智慧,以“小试去征西”来描绘他们在边疆战事的出色表现。这种描绘既展现了他们的才能,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高度赞扬。
整首诗以汉中历史遗迹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诗人的情感深沉而哀伤,令人感慨万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木兰花慢》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1年至1192年之间,此时辛弃疾正担任江西、湖南等地的安抚使,负责治理地方政务。在这段时间里,他亲眼目睹了南宋王朝的腐败和民众的疾苦,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在创作这首词时,辛弃疾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他在官场上的抱负无法实现,又因为直言不讳地批评时政而受到排挤。然而,正是这种逆境激发了辛弃疾的创作热情,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的命运。
在这个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北方的金国对南宋虎视眈眈,而国内的官僚腐败、民众疾苦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辛弃疾的词作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