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涟漪阁
杰阁枕平川,秋光淡远烟。
窗开林外景,影占水中天。
野色归吟笛,征帆过客船。
危栏人徙倚,缥缈十洲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杰出的楼阁坐落在平静的河流边,秋天的阳光淡雅而深远,烟雾弥漫。窗户敞开着,映入眼帘的是树林外的景色,倒影在水面上占据着整个天空。田野的景色伴随着诗人的吟咏之声,征帆航行的客船穿梭在江河之中。高高的栏杆旁,人们来回徘徊,仿佛是那缥缈的神仙世界里的仙人。
去完善
释义
《登涟漪阁》储泳
1. 涟漪阁:古代建筑名,具体位置不详。
2. 杰阁:高耸的楼阁。
3. 平川:平坦的原野。
4. 秋光:秋天的阳光。
5. 淡远烟:指远方的烟雾,形容视野开阔。
6. 林外景:窗外树木外的景色。
7. 水中天:水面映出的天空。
8. 野色:田野的景象。
9. 归吟笛:在返回途中吹奏着竹笛。
10. 征帆:行船。
11. 过客船:经过此地的船只。
12. 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13. 徙倚:徘徊,流连。
14. 缥缈:隐约、模糊的样子。
15. 十洲: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登涟漪阁》是一首描绘秋日登阁远眺的诗词,诗人储泳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展现登阁所见之景和所感之情。
“杰阁枕平川”,以“杰阁”起笔,暗示了涟漪阁的高耸与壮观,而“枕平川”则揭示了涟漪阁的地理位置,周围开阔平坦的环境为诗人的视角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
“秋光淡远烟”,通过“秋光”和“淡远烟”的描述,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氛围,这正是秋季的典型特征。同时,这种氛围也为后续的景色铺垫了一种冷色调,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为和谐。
“窗开林外景,影占水中天”,这两句描绘了从窗口望出去的景象:树林之外的远景和水中倒映的天空。这一景象不仅展示了涟漪阁周围的美丽景色,还凸显了诗人观察角度的独特性,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野色归吟笛,征帆过客船”,这两句继续展现了诗人从不同角度捕捉到的画面:田野的颜色、归航的笛声以及路过的船只。这些元素构成了一个生动的乡村画卷,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宁静与繁忙。
最后两句“危栏人徙倚,缥缈十洲仙”,通过对楼台上观望者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在这种意境中,涟漪阁似乎已经成为了人间仙境,让人心生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涟漪阁》是宋代诗人储泳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仁宗时期(公元960-1127年)。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仁宗盛治”。
储泳的生平资料较为有限,然而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于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士大夫阶层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这种理念对储泳的诗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时,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许多文人墨客通过努力读书、参加考试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储泳也不例外,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虽未及第,但依然坚持学习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