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下
亭下冷泉清,松深地绝尘。
细看门外树,几换寺中人。
别嶂孤猿晓,幽花百鸟春。
坐来危石上,疑是比丘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凉亭下的清泉清澈明亮,松树茂密且身处其中仿佛与世隔绝。
仔细看向寺门外的树木,似乎已换了好几代住持。
清晨山嶂中的孤独猿猴啼鸣,春天的百鸟在幽静的花丛中飞舞。
坐在险峻的石头上,让人怀疑是不是真的有了出家人的心境。
去完善
释义
1. 亭下:指亭子之下,这里可能指的是一处清凉的寺庙或者山林。
2. 冷泉清:清澈的泉水,形容水源的干净和清新。
3. 松深:松树茂密,深度可见一斑,这里可能暗示了松树生长的环境清幽。
4. 地绝尘:形容这个地方没有世俗纷扰,非常清静。
5. 细看门外树,几换寺中人:诗句暗示时间的流逝,门外的树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寺中的人也在不断地更替。
6. 别嶂孤猿晓:嶂是指山峰,别嶂可能是指别的山峰;孤猿则是指山中的猴子。整句话描绘的是清晨时,山中其他山峰的孤独猴子。
7. 幽花百鸟春:描述春天时,山中百花盛开,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在其中飞翔。
8. 坐来危石上,疑是比丘身:诗句表达诗人坐在山中的危石之上,感觉自己好像成为了修行之人。
去完善
赏析
《亭下》储泳这首诗歌以“亭下”为题,展现了诗人所描绘的宁静清幽的自然环境。首先,诗人描述了亭下的冷泉清澈无比,周围的松树葱郁茂密,营造出一种远离世俗纷扰的氛围。接着,诗人将视线投向门外的树木和寺庙中的僧人,暗示时光荏苒,世事如梦。接下来,诗人分别描绘了远处的山峰、孤独的山猿以及盛开的鲜花和百鸟欢歌的场景,这些景象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最后,诗人通过坐在陡峭的岩石上的比喻,暗示自己已经超脱凡尘,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亭下》储泳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民众疾苦和社会动荡给诗人以深刻的影响。
储泳在当时是一个失意的文人,他曾多次应试不第,饱尝了世间的辛酸苦辣。然而,他并未因此沉沦,而是将这种失意化为创作的灵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操和对社会的关切。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寄托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又寓含着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同时代的历史背景是南宋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但由于经济文化的繁荣,诗人们的文化生活仍然丰富。在这个背景下,储泳的艺术创作得以蓬勃发展,他用优美的诗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