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用贺方回韵)
宝林岩畔凌云路。记藉草、寻梅去。咏绿书红知几度。行云归后,碧云遮断,寂寞人何处。
一声长笛江天暮。别后谁吟倚楼句。匀面照溪心已许。欲凭锦字,写人愁去,生怕梨花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宝林山岩上有一条通往高处的道路,回忆当年我们踏过草丛寻觅梅花。一同赏绿书写红花度过了无数美好时光。然而,当那片彩云飘去之后,却再也无法找到碧云的踪迹,那个让人挂念的人儿究竟身在何方?
独自一人站在江边,吹奏着长笛直至日暮,分离后又有谁在高楼上吟唱千古名句呢?那位佳人承诺会照镜子精心打扮,望着溪水便知道自己已心生期盼。希望能用锦绣华服写出她的忧伤,但又担心那些纷飞如雪的花瓣飘落下来的悲伤情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宝林岩畔:宝林岩,地名;畔,边沿。
2. 藉草:藉,原意为垫子,这里可以理解为以草木为垫。
3. 咏绿书红:指写诗作画,形容风雅之事。
4. 行云归后:借用古代传说,表示美人离去。
5. 碧云遮断:借喻被阻隔的爱情或思念之情。
6. 倚楼句:化用古诗中的名句,表示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7. 匀面:化妆打扮。
8. 怕梨花雨:怕,担心;梨花雨,梨花盛开时的细雨,通常用来描绘美丽的春光,也可能暗示爱情的失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词牌是《青玉案》,以贺铸的韵律为基础进行创作。首句“宝林岩畔凌云路”描绘了云雾缭绕的山间小径,暗示着主人公的心境犹如这云雾般难以捉摸。接下来的句子“记藉草、寻梅去”则勾勒了寻找梅花时的场景,与首句相互映衬,表现出内心的彷徨与不安。
“咏绿书红知几度”一句展现了主人公通过写诗来抒发情感的过程,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回忆。而后面的“行云归后,碧云遮断,寂寞人何处”则表现了离别后的孤独,云彩飘散,仿佛将彼此的联系切断,而主人公的心也随之失落。
下片中的“一声长笛江天暮”表达了一种落寞的情感,长笛的声音悠扬而深沉,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接下来的一句“别后谁吟倚楼句”则是主人公在想象对方的情况,她是否也在倚楼吟唱,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最后的三句“匀面照溪心已许。欲凭锦字,写人愁去,生怕梨花雨”更是感情的高潮部分,表达了主人公想要通过写信的方式,将心中的忧愁传递给远方的她,但又担心梨花雨会让信笺湿透,无法传递这份心意。
整首词将离别的惆怅和对未来的担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是中国宋代词人贺铸的一首著名婉约词。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0年前后,即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之间。这个时期,程垓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生活在这个社会变革、动荡不安的时期,对于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颇深。
当时正值宋金关系紧张,战乱频繁,许多文人士大夫或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情感,或感叹世事变迁的无常。而程垓作为一名饱学之士,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关注着时代的脉动。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词人对青春易逝、美人迟暮的婉约情感。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通过词句向读者展示出词人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无奈以及对生命的感悟。他借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身处乱世,却依然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