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真太守召看牡丹
何事化工情愈重,偏教此卉大妖妍。
王孙欲种无余地,颜巷安贫欠买钱。
晓槛竞开香世界,夜阑谁结醉因缘。
须知村落桑耘处,田叟饥耕妇不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为何自然之力偏重于这朵花,让它显得异常妖娆?贵族们想种植却找不到地方,贫穷的人连购买的钱都没有。早晨的花坛吸引了整个香气的世界,深夜里谁能沉醉在这花的因缘中呢?要知道那乡村里耕种的老人们还在辛苦工作,妇女们也尚未安眠。
去完善
释义
【仪真】今江苏仪征市。
【太守】古代地方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丘濬】明朝官员,工部尚书。
【何事】为什么。
【化工】自然造化。
【偏教】偏偏让。
【王孙欲种无余地】想要种植却无处可种。王孙指有身份地位的人。
【颜巷安贫欠买钱】颜回是孔子的弟子,生活清苦但精神富有。这里指的是买不起花的人。
【晓槛竞开香世界】清晨的花坛开放出一片香气四溢的世界。
【夜阑】夜深之时。
【醉因缘】指醉酒欢愉的情景。
【须知】要知道。
【村落桑耘处】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地方。
【田叟】老农。
【饥耕妇不眠】耕作的人饿着肚子,不能入睡。
去完善
赏析
《仪真太守召看牡丹》丘濬赏析:
诗人以工笔手法描绘牡丹之艳丽,暗示其地位之高、影响之大。第一句“何事化工情愈重”中的“化工”指天地造化之力,表达了诗人对牡丹花的惊叹之情。第二句“偏教此卉大妖妍”中的“妖妍”表现了牡丹花的美艳绝伦。
接下来的诗句则从不同的角度描绘牡丹的繁荣景象,以及人们在欣赏和赞美牡丹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乡村百姓的生活。“王孙欲种无余地,颜巷安贫欠买钱”体现了富贵阶层与平民之间的差距。“晓槛竞开香世界,夜阑谁结醉因缘”则描绘了达官贵人的豪奢生活,以及普通百姓的负担。
最后两句“须知村落桑耘处,田叟饥耕妇不眠”则提醒人们关注农村的贫困现象。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朝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是丘濬人生的重要时期。此时他因才学出众被任命为仪真太守,负责当地的政务。仪真地处江南,是著名的牡丹产地之一,每年春季牡丹盛开之时都会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作为新任太守的丘濬在欣赏牡丹之余,也被其富丽堂皇、端庄高雅的姿态所吸引。在当时,牡丹被视为吉祥富贵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然而,明朝中叶以来,政治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严重,民生疾苦之声不绝于耳。身为地方官员,丘濬既为盛世中的美景所陶醉,也为民众的生活忧虑不已。
因此,《仪真太守召看牡丹》一诗正是反映了丘濬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矛盾心境。一方面他以"云里帝城双凤阙,雪中仙子二梅花"来描绘牡丹的美丽;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百姓生活的关切,表达出"丹心"爱民的情感。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