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黄菊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黄色的菊花和紫色的菊花围绕着篱笆生长,摘下这些菊花,它们散发出令人喜爱的清新香气。今天的思乡之情实在无法忍受,只好勉强随着众人插下茱萸。
去完善
释义
1. 黄菊:菊花的一种,黄色。这里指黄色的菊花。
2. 紫菊:菊花的一种,紫色。这里指紫色的菊花。
3. 傍篱落:靠近篱笆。傍,靠近;篱落,篱笆。
4. 摘菊:摘下菊花。
5. 泛酒:指用菊花泡酒。
6. 爱芳新:喜欢新鲜的香味。爱,喜欢;芳新,新鲜的香味。
7. 不堪:不能忍受。
8. 今日:重阳节这一天。
9. 望乡意:思念故乡的心情。
10. 强:勉强。
11. 插茱萸:古代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将茱萸戴在手臂或插在头上,以驱邪避疫。
12. 随众人:跟随其他人一起。
去完善
赏析
《九日》是唐代诗人杨衡的一首描绘重阳赏菊的诗作。诗中通过“黄菊”、“紫菊”两种不同颜色的菊花以及“摘菊泛酒”的生动场景,展现了重阳节时的乡土风情和浓厚的节日气氛。在诗歌的后两句中,诗人表达了个人思乡的强烈情感,但同时也透露了试图强颜欢笑,努力融入人群的心态。这首诗通过细致的描绘,把个人的感情与大众的情感相互交织,形成了浓厚的艺术效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是唐朝诗人杨衡于重阳节期间创作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56年,正值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大唐王朝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杨衡的人生际遇也颇不平静。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的家乡遭到战乱波及,家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为了避难,他不得不离开故乡,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活。在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深感忧虑和痛心。
在杨衡生活的时代,重阳节是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赏菊、祈求平安。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许多百姓失去了家园,生活困苦,无法过上祥和的节日。杨衡在《九日》中通过对重阳节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百姓的同情。
综上所述,《九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充满了动荡和苦难。杨衡在诗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战乱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