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山寺

标题包含
题山寺
千峰白露后,云壁挂残灯。曙色海边日,经声松下僧。 意闲门不闭,年去水空澄。稽首如何问,森罗尽一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千山万水的洗礼之后,露水凝结成霜,在这座云雾缭绕的山壁上,一盏孤独的灯光显得如此微弱。曙光在海边的太阳中慢慢升起,而松树下的僧人则开始诵读经文,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宁静。岁月悄然流逝,水波平静如初。该如何向这些参悟世间万象的人请教呢?在他们的心中,一切都如同森罗万象般明晰透彻。
去完善
释义
1. 千峰:指众多的山峰。 2. 白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表示气温逐渐下降,早晚露水增多。 3. 云壁:云雾缭绕的山崖。 4. 残灯:即将熄灭的灯火,这里形容灯光微弱。 5. 曙色:曙光,指早晨太阳即将升起的时光。 6. 海边日:指日出时的景象。 7. 经声:念经的声音。 8. 松下:松树下的地方。 9. 意闲:心情闲适。 10. 年去:年华逝去。 11. 水空澄:水面清澈平静。 12. 稽首:佛教徒行礼的方式之一,以头着地,然后迅速抬起。 13. 森罗:万物排列的样子。 14. 一乘:佛教术语,指成佛的教法。
去完善
赏析
《题山寺》是唐朝诗人杨衡的作品。全诗以山寺为题,描绘了作者在山寺所见的景致和感受到的宁静氛围。 首联“千峰白露后,云壁挂残灯”描绘了一幅山间清晨的景象:在早晨的露珠中,山峰巍峨耸立;山间的墙壁上,一盏残灯挂在那里,显得格外明亮。这两句不仅点出了时间的变化,还为整首诗奠定了寂静、宁谧的氛围。 颔联“曙色海边日,经声松下僧”进一步描绘了山寺内部的景象。曙光映照在海边,太阳即将升起;而松树下,僧侣们正在诵经,他们的声音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显得尤为清晰。这一联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山寺内外不同的景象,突出了山寺的静谧与宁静。 颈联“意闲门不闭,年去水空澄”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人觉得这里的氛围如此悠闲,连寺庙的门都懒得关闭;时光流逝,如同流水般清澈透明。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崇敬。 尾联“稽首如何问,森罗尽一乘”意味着诗人想向山寺的僧侣请教一些深奥的问题,但他意识到,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一乘佛法中找到答案。这既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尊重,也暗示了他对禅宗哲学的理解与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山寺》是唐代诗人杨衡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山寺的清幽景色和作者的隐居生活。在诗中,杨衡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开篇,通过描绘山中的寂静,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接下来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林中的幽深与宁静。最后,以“独坐常忽忽,日暮空依依”结尾,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歌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当时唐朝政治逐渐走向腐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向往归隐山林的清静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杨衡选择了离开繁华的城市,来到山中修行。他在山寺中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体验到了山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也感受到了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这些感受最终汇聚成了这首《题山寺》。 杨衡在这段时间里的人生际遇主要体现在他选择离开城市,投身山林修行。这一选择反映了他在面对当时社会矛盾时的一种逃避心理,同时也体现出他对儒家士人精神的坚守。此外,他还在这段时间里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皎然、灵澈等僧人,他们共同探讨佛学、文学,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时代背景方面,唐玄宗天宝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鼎盛阶段,但与此同时,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寻求心灵的解脱。因此,杨衡选择归隐山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