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庐山道士
寂寥高室古松寒,松下仙人字委鸾。
头垂白发朝鸣磬,手把青芝夜遶坛。
物像自随尘外灭,真源长向性中看。
悠悠万古皆如此,秋比松枝春比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寂静清幽的高楼古松挺拔,松树下的仙人字迹如凤凰般优雅。他们低垂着白发,早晨敲击着磬,夜晚围绕着祭坛采摘灵芝。随着时间的推移,物是人非,但真理永远存在于人的内心。在遥远的过去和未来的岁月,这一切都如同松枝上的秋天和春天里的兰花一般永恒。
去完善
释义
1.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2. 高室:指庐山上的道士住所。
3. 古松:指庐山上古老的松树。
4. 字委鸾:字面意思为名字寄托在鸾鸟上,此处寓意修道者与世无争、超凡脱俗的品质。
5. 鸣磬:敲击磬石发出声音。
6. 青芝:一种珍贵的药材,古人认为可以延年益寿。
7. 物像自随尘外灭:表示世间万物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
8. 真源长向性中看:意为真正的高尚品质是长期修炼内在,保持心性清净。
9. 悠悠万古皆如此: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感慨,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理始终如一。
10. 松枝:象征冬天的寒冷;
11. 春比兰:比喻春天的美好。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道家生活的诗,诗人以庐山道士为主题,展示了修道者在山水间的超脱与宁静。“寂寥高室古松寒,松下仙人字委鸾”,开篇两句营造出一种古朴、静逸的氛围,为读者勾勒出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修行世界。诗人通过松树和仙人的形象,表达了道家追求自然、清静的境地。
接着,“头垂白发朝鸣磬,手把青芝夜遶坛”,描述了庐山道士的日常修行生活。早晨敲击磬声,夜晚围绕神坛,这是他们与自然共鸣,践行道教礼仪的方式。同时,这两句也揭示了道士修行时的专注与虔诚。
随后,“物像自随尘外灭,真源长向性中看”,表达了道家的核心观念:摒弃世俗纷扰,追寻生命本质。在这两句中,诗人强调道士在修行过程中逐渐超脱物欲,回归心灵的本真。最后两句“悠悠万古皆如此,秋比松枝春比兰”,则是对这一境界的深化阐述。意味着世间万物无论沧海桑田,都应以松树的精神来面对风霜,如同兰花般坚守自己的信仰。这首诗通过对庐山道士的描绘,传达了道家向往自然、内心清净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精神修养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杨衡,创作于公元8世纪,具体时间无法确定。在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盛唐时期,国力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杨衡,字中师,自号南岳山人,唐朝时的文学家、诗人,在庐山修行期间,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杨衡一生游历广泛,学识渊博,他的诗才横溢,善于表达个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和思考。
这首诗《赠庐山道士》表达了他对庐山道士生活的向往和对道家思想的敬仰。在诗中,他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以及道士们在山中修行的场景,展现了当时道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价值。
从诗中可以看出,杨衡对道教的态度是积极的,他认为修道可以让人超越世俗的纷扰,达到心灵的宁静。这种观念与他在当时社会中的经历密切相关,也许正是因为他看透了社会的纷扰,才会选择在庐山过上清心寡欲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时代,作者通过对庐山道士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思考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