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彻公
白首年空度,幽居俗岂知。败蕉依晚日,孤鹤立秋墀。
久客何由造,禅门不可窥。会同尘外友,斋沐奉威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首句:时光荏苒,白发苍苍,却一事无成;
次句:独居在幽静之处,世俗之人又怎能知晓其中的滋味;
第三句:枯萎的芭蕉树依然依靠着夕阳余晖,孤独的仙鹤立于秋天的台阶上;
第四句:长久的离乡在外,又该如何返回故地,禅宗的大门虽深不可测;
第五句:希望在这尘世中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沐浴在神圣的光辉之中。
去完善
释义
《送彻公》:是唐朝诗人杨衡写的一首诗,题目中的"彻公"指的是诗人的朋友。
1. 白首:指白发的老人,这里比喻年纪已大。
2. 空度:白白地度过。
3. 幽居:隐居的地方。
4. 俗岂知:世俗之人怎么能知道。
5. 败蕉:枯萎的芭蕉叶。
6. 依晚日:傍晚的阳光照射在芭蕉上。
7. 秋墀:秋天的台阶。
8. 久客:离家很久的人。
9. 何由造:无法去拜访。
10. 禅门:佛门。
11. 不可窥:形容佛门深奥,难以理解。
12. 会同:指与朋友相会。
13. 尘外友:世外之友,即超脱尘世的朋友。
14. 斋沐:指斋戒沐浴,表示虔诚的心情。
15. 威仪:礼仪,礼节。
去完善
赏析
《送彻公》是唐代诗人杨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彻公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对脱俗生活的向往。在整首诗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首先,作者通过“白首年空度”和“幽居俗岂知”表达了自己虚度年华和对世俗生活的不屑。这种情感在后面的诗句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败蕉依晚日,孤鹤立秋墀。”这两句通过描绘败落的芭蕉树和孤独的白鹤,展现了作者对岁月蹉跎的感慨和对清净生活的渴望。
接着,作者以“久客何由造,禅门不可窥”表达了对彻公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作者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这两句诗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宗教色彩。
最后,作者用“会同尘外友,斋沐奉威仪”表达了对与彻公等友人共度清净时光的期许。这两句诗再次强调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摒弃,以及对与知己好友共同追求精神解脱的热切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彻公》是唐代诗人杨衡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8世纪中期,即唐朝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墨客都与佛门有着深厚的渊源。
杨衡在此时期的生活经历颇为丰富。他早年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于是弃文从武,成为一名武将。然而,他并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业余时间仍然坚持写作。后来,他因战事被贬谪到南方地区,这段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公元8世纪中期,唐朝的社会状况相对稳定,但边疆战事不断。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国各地迅速传播,成为了人们精神寄托的重要途径。杨衡在与佛门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佛教教义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