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公孙器自桂林归蜀
桂林浅复碧,潺湲半露石。
将乘触物舟,暂驻飞空锡。
蜀乡异青眼,蓬户高朱戟。
风度杳难寻,云飘讵留迹。
旧户闲花草,驯鸽傍簷隟。
挥手共忘怀,日堕千山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桂林的水依然清澈碧绿,流水潺潺不时露出水下的石头。
我们准备乘坐触物的船,暂时停留空中飞翔的锡鸟。
蜀地的家乡有着不同的目光,茅草屋上竖着高高的红柱子。
风度难以寻找,云彩飘过不留下痕迹。
老旧的房屋边悠闲的花草,驯服的鸽子靠近屋檐的缝隙。
挥手告别共同忘记过去,太阳渐渐落山,千山披上夕阳的余晖。
去完善
释义
《送公孙器自桂林归蜀》注释:
1. 桂林: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这里指代广西一带地区。
2. 浅复碧:浅水与绿色相互映照。
3. 潺湲:水流缓慢的样子。
4. 触物舟:接触到物体的船只,形容船只行驶平稳。
5. 飞空锡:在空中飞翔的锡杖。这里比喻僧人出行。
6. 蜀乡:四川一带的地区。
7. 青眼:青绿色的眼睛。这里指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8. 蓬户:简陋的住宅。
9. 高朱戟:高大的红色门柱。
10. 风度:风韵姿态。
11. 杳难寻:指遥远而难以寻觅。
12. 云飘:云彩飘荡。
13. 讵留迹:表示无法留下痕迹。
14. 旧户:故居。
15. 闲花草:闲暇时种植的花草。
16. 驯鸽:经过驯化的鸽子。
17. 簷隟:屋檐下的缝隙。
18. 挥手:挥手告别。
19. 日堕:夕阳西下。
去完善
赏析
《送公孙器自桂林归蜀》是唐朝诗人杨衡的一首送别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桂林山水和蜀乡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与友人公孙器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以“桂林浅复碧,潺湲半露石”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浅碧的湖水与绿树相映成趣,潺潺的溪水在岩石间流淌,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这里,诗人运用了“浅复碧”和“潺湲半露石”的修辞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之中。
接着,诗人通过“将乘触物舟,暂驻飞空锡”表达了对公孙器的祝福。这里的“触物舟”和“飞空锡”分别代表了公孙器的船和僧人的锡杖,表达了诗人希望公孙器一路顺风、平安抵达蜀乡的愿望。
在描绘蜀乡风光时,诗人用“蜀乡异青眼,蓬户高朱戟”来形容蜀乡的富庶和人文景观。这里的“青眼”和“蓬户高朱戟”分别代表了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艺术感染力。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借“风度杳难寻,云飘讵留迹”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感慨。这里的“风度”和“云飘”分别代表了公孙器和诗人自己的形象,暗示了两人之间的友谊如同风和云一般难以捉摸,却又刻骨铭心。
最后,诗人通过“旧户闲花草,驯鸽傍簷隟。挥手共忘怀,日堕千山夕”的画面收尾,展现了与公孙器告别的场景。这里的“旧户闲花草”和“驯鸽傍簷隟”分别代表了诗人与公孙器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和即将分别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离别的无奈。而“挥手共忘怀,日堕千山夕”则寓意着两人告别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