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郑丞之罗浮中习业

标题包含
送郑丞之罗浮中习业
百年泛飘忽,万事系衰荣。 高鸿脱矰缴,达士去簪缨。 始从天目游,复作罗浮行。 云卧石林密,月窥花洞明。 全形在气和,习默凭境清。 夙秘绛囊诀,屡投金简名。 钟管促离觞,烟霞随去程。 何当真府内,重得欵平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百年的漂泊不定,一切都与兴衰紧密相连。 高贵的鸿雁挣脱了鱼饵和钓线,明智的人舍弃了权力和地位。 起初从天目山开始游览,后来又去了罗浮山。 躺在云雾弥漫的石树林中,月亮照亮了鲜花盛开的花洞。 维持整个形态的是和谐的气氛,习惯保持沉默是因为环境清静。 自从得到秘密的绛囊秘诀,屡次投递金色的简易信。 用钟声和管乐欢送离别的酒杯,烟雾和彩霞伴随着旅途。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到达心中的府邸,再次深深体会到宁静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百年泛飘忽:"百年"指人的一生,这里代指时间的流逝;"泛飘忽"是形容时间过得快,如流水般消逝。 2. 万事系衰荣:"万事"指的是世间的一切事物或事情;"系衰荣"是说万物的盛衰都有其自然规律。 3. 高鸿脱矰缴:"高鸿"指飞得高的鸿鹄;"脱矰缴"意指摆脱世俗的束缚。 4. 达士去簪缨:"达士"指通达事理的人;"去簪缨"意指辞官归隐。 5. 始从天目游,复作罗浮行:"天目"和"罗浮"都是山名,分别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和广东省惠州市,这里用来描绘旅行者的游历之处。 6. 云卧石林密,月窥花洞明:"石林"和"花洞"都是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观,用以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7. 全形在气和,习默凭境清:"全形在气和"是指人的身心要顺应自然的气息;"习默凭境清"意为在清静的环境中修身养性。 8. 夙秘绛囊诀,屡投金简名:"绛囊诀"和"金简名"都是道教修炼的方法,这里用来表现诗人在修炼上的造诣。 9. 钟管促离觞,烟霞随去程:"钟管"是乐器名,这里用作送别时的音乐;"离觞"表示离别时的酒杯;"烟霞随去程"是指旅途中的风景陪伴着远行的人。 10. 何当真府内,重得欵平生:"真府"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用来比喻理想的世界;"重得欵平生"是指能在理想的世界里再次相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送郑丞之罗浮中习业》,是唐代诗人杨衡为送别郑丞到罗浮山求学而创作的。诗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学问的追求。 开篇两句“百年泛飘忽,万事系衰荣。”便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接下来四句,“高鸿脱矰缴,达士去簪缨。”“始从天目游,复作罗浮行。”则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超然物外的态度。 接下来的四句:“云卧石林密,月窥花洞明。”“全形在气和,习默凭境清。”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郑丞在罗浮山中生活的清幽环境和他潜心学艺的状态。 而后两句:“夙秘绛囊诀,屡投金简名。”则以神秘的笔法暗示了郑丞在罗浮山中学得的深厚道行和高深学问。 最后两句:“钟管促离觞,烟霞随去程。”“何当真府内,重得欵平生。”则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述和对未来重逢的期许,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将来再相聚的热切期待。 整首诗既有浓烈的情感,又有深邃的哲理,表达出了诗人对生活、友情和学问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郑丞之罗浮中习业》是唐朝诗人杨衡所作。在唐朝中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士人纷纷投身于科考以求仕进。郑丞可能是杨衡的一位友人或亲戚,他即将前往罗浮山学习。杨衡在送别郑丞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歌。 此时唐朝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墨客们以诗言志,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罗浮山在当时被视为道教的圣地,许多文人学子选择在此地修习学问,追求真理。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这段时间里,杨衡的生活并不如意。他在科考中并未取得显著的成绩,可能因此对郑丞抱有深切的期望。他希望郑丞能够学有所成,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期许之情在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此外,唐朝中期的文化氛围较为开放,人们对于知识和学术的追求非常强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杨衡将这种精神融入诗中,表达了对郑丞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