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七夕
汉渚常多别,山桥忽重游。向云迎翠辇,当月拜珠旒。
寝幌凝宵态,妆奁闭晓愁。不堪鸣杼日,空对白榆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河畔时常有离别,山桥重逢又莅临。
向着云端迎翠辇,对着月亮拜珠帘。
夜阑未寝枕帐凝,妆奁紧闭晓色愁。
不甘悲鸣的离别日,只能空对白榆的秋天。
去完善
释义
1. 汉渚:指汉水边。
2. 山桥:山间的小桥,这里指的是诗人曾游历过的山中小桥。
3. 向云:指向着云端的方向。
4. 翠辇:用翠鸟羽毛装饰的车子,这里比喻皇帝的仪仗。
5. 当月:在月光下。
6. 珠旒:用珠子串成的头饰,这里代指皇帝。
7. 寝幌:寝室中的帷幔。
8. 妆奁:女子的梳妆盒。
9. 鸣杼:织布机发出的声音,这里用以形容时间流逝。
10. 白榆:一种树,秋天时叶子会变色,这里用来描绘秋天的景色。
去完善
赏析
《他乡七夕》是唐代诗人杨衡的作品,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诗人在他乡过七夕的情景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汉渚常多别,山桥忽重游”,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离别故乡到异地重游的心境变化。其中,“汉渚”和“山桥”都是诗人在故乡和异乡的景物象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颔联“向云迎翠辇,当月拜珠旒”,诗人通过想象的方式,描述了自己在异乡过七夕的场景。其中,“翠辇”和“珠旒”都是形容帝王的词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颈联“寝幌凝宵态,妆奁闭晓愁”,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在异乡过七夕的心情。其中,“寝幌”和“妆奁”都是形容女性装饰的词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女性的思念之情。
尾联“不堪鸣杼日,空对白榆秋”,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在异乡过七夕的心情。其中,“鸣杼日”和“白榆秋”都是形容秋天的词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他乡七夕》是唐朝诗人杨衡所创作的诗歌,这首诗具体创作于公元784年左右的秋天。
在这段时间里,诗人的遭遇颇为坎坷。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不第,无法进入仕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诸多波折和困厄,于是被迫离家远游,寄身于异乡的他乡。而这种飘零之感无疑更加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人朋友的挂牵之情。
在公元784年前后,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虽然这场叛乱已经平定,但全国依然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生困苦。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诗人远离家乡,孤身在外,内心充满了忧虑和迷茫。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杨衡创作了这首《他乡七夕》。诗人通过对七夕牛郎织女的想象,表达了游子思家的情怀。他将自身的人生际遇融入到了诗歌之中,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和深刻的时代烙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