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房谒抚州周使君
匡山一亩宫,尚有桂兰丛。凿壁年虽异,穿杨志幸同。
貌羸缘塞苦,道蹇为囊空。去谒临川守,因怜鹤在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匡山的一亩之地,仍然有桂树和兰草簇拥。尽管凿壁的年龄各异,但它们渴望脱颖而出的意愿相同。它们的外貌瘦弱是由于生长在贫瘠的地方,道行缓慢是因为囊中空空如也。
我去拜访了临川太守,向他表达了我对笼中鹤子的同情。
去完善
释义
1. 匡山:即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郊。
2. 亩宫:指田庄。亩,田地;宫,住宅。
3. 桂兰丛:指种植桂树和兰草的地方。桂树,常绿乔木;兰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4. 凿壁:指凿穿墙壁,比喻勤奋学习。
5. 穿杨:指射箭技能高超。
6. 貌羸:指面容憔悴。羸,瘦弱。
7. 缘塞苦:由于道路险阻而痛苦。塞,阻塞;苦,痛苦。
8. 道蹇:指道路艰难。蹇,阻碍。
9. 为囊空:指口袋里没有钱。囊,口袋。
10. 谒:拜访。
11. 临川守:指临川的太守,这里指抚州周使君。临川,古代郡名,位于今江西抚州市;守,太守,古代官职名。
12. 鹤在笼:比喻有才能的人受到束缚。鹤,仙鹤,象征才学出众;笼,束缚。
去完善
赏析
《送陈房谒抚州周使君》是一首描绘友人陈房即将拜访抚州周使君的送别诗。诗人杨衡运用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和意象,以表达其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美好的期许。
首先,“匡山一亩宫,尚有桂兰丛”两句描绘了匡山的优美风光和清幽环境。这里象征着友人陈房与周使君之间的友谊,表达了诗人期望他们能在美好的环境中畅谈交流的愿景。同时,这里的“桂兰丛”还暗含着诗人对陈房品格的赞美,暗示他如同桂花、兰花一样高洁美好。
接着,“凿壁年虽异,穿杨志幸同”两句用“凿壁”和“穿杨”两个典故分别比喻陈房与周使君在学识和品德上的相似之处。尽管他们的年纪和经验可能不同,但他们都有着相同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而后,“貌羸缘塞苦,道蹇为囊空”两句则通过对陈房外貌和心理状态的描述,表现了他前往抚州途中的艰辛困苦。这既表达了对陈房所经历的艰难路程的同情,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他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的敬佩。
最后,“去谒临川守,因怜鹤在笼”两句则寓意着陈房即将与周使君见面,诗人期望他们能像鹤一样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这里的“鹤在笼”象征着陈房内心对自由、理想和信仰的追求,同时也寄予了诗人对他们深厚友谊的美好祝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诗人在家乡山西太原一带游历,结识了陈房。二人志同道合,结为挚友。陈房当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计问题,要去江西抚州投靠友人周使君,诗人有感而发,写下这首《送陈房谒抚州周使君》。
这段时期,唐朝处于相对繁荣的盛世之中,但在民间仍存在许多生活困苦之人。陈房的情况正是如此,因此诗人提醒他要努力提升自己,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诗人同时也寄寓了对陈房前程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得到周使君的提携和帮助,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此外,杨衡本人也曾赴京应试,但并未取得成功。他曾在《题寻真观》一诗中提到:“羽客可知非浪子,帝乡难得是闲人。”这种怀才不遇的心情,也体现在这首诗中对陈房的劝诫和鼓励上。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