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桂州宴送郑十九侍御
秋至触物愁,况当离别筵。短歌销夜烛,繁绪遍高弦。
桂水舟始泛,兰堂榻讵悬。一杯勾离阻,三载奉周旋。
鸦噪更漏飒,露濡风景鲜。斯须不共此,且为更留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到了,看到周围的事物都感到忧愁,更何况是在这个离别的宴席上。短短的歌谣在夜晚的蜡烛下消失,纷繁的情感在高高的琴弦上四处弥漫。
桂花飘香的小船开始漂泊,兰花的殿堂里的床榻不再有牵挂。离别就像一杯酒,难以抵挡;过去的三年里,我们都在相互陪伴。
乌鸦的噪音伴随着滴答的钟声,露水的湿润让景色更加鲜明。我们不会一直这样在一起,所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时间。
去完善
释义
1. 秋至:秋天到来。
2. 触物愁:看到万物引起忧愁。
3. 短歌:指简短的诗歌或歌曲。
4. 夜烛:夜晚的烛火。
5. 繁绪:指丰富复杂的情感思绪。
6. 高弦:高亢激昂的乐曲。
7. 桂水:指桂林一带的水。
8. 兰堂:指富丽堂皇的厅堂。
9. 榻讵悬:意为离别的时刻即将临近。
10. 一杯:指饯别酒。
11. 勾离阻:把别离的时间拉长。
12. 三载:三年。
13. 奉周旋:相互交往。
14. 鸦噪:乌鸦的叫声。
15. 更漏飒:形容夜深人静的氛围。
16. 露濡:露水湿润。
17. 风景鲜:指美好的景色。
18. 斯须:片刻,很短的时间。
19. 且为:暂时留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离别场景的惆怅与无奈。诗人以“秋至触物愁,况当离别筵”开篇,表明秋天本身就是伤感的季节,而离别宴会更是加剧了这种悲伤氛围。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在描述宴席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于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此外,诗人还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如桂水和兰堂等元素,为离别营造了一种清新而又忧伤的氛围。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凝练,情感深沉,充满了离愁别绪。其中,“短歌销夜烛,繁绪遍高弦”则表现了诗人在面对离别时的矛盾心情:一方面希望用歌声和琴弦来排遣离愁,另一方面又深感无法完全消解心中的痛苦。这种情感的冲突使得全诗更具感染力。
在结尾部分,诗人通过“鸦噪更漏飒,露濡风景鲜”两句,进一步强调了秋天的气氛,同时也暗示了离别时刻的到来。最后,诗人以“斯须不共此,且为更留连”表达了对即将离去的友人的留恋之情,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担忧。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伤感而美丽的离别场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杨衡的代表作之一,《秋夜桂州宴送郑十九侍御》。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但也存在宦官干政等问题。
在创作这首诗时,杨衡正任桂州刺史。桂州地处今广西桂林一带,地势险要,是唐朝南方的重要军事重镇。在这个时期,杨衡作为地方官员,面临着治理地方的诸多挑战。
此外,杨衡与郑十九侍御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郑十九侍御是杨衡的同僚和朋友,他们在桂州共事期间,共同处理政务,互相支持,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然而,由于职务调动,郑十九侍御即将离开桂州,前往新的任职地。临别之际,杨衡写下了这首诗歌,表达对郑十九侍御的深情厚谊和离别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