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斋独宿赠晏上人
幢幢云树秋,黄叶下山头。
虫响夜难度,梦闲神不游。
窗灯寒几尽,帘雨晓堦愁。
何以禅栖客,灰心在沃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茂密的树木在秋天里显得模糊不清,黄色的叶子纷纷落到了山头上。夜晚的虫鸣难以度过,悠闲的梦境也无法让人精神焕发。窗户透出微弱的光线,寒冷的雨滴打在台阶上令人感到忧愁。为什么像僧侣一样住在沃州的隐士们,他们的内心如此灰暗呢?
去完善
释义
幢幢:树木被风吹动的样子。
云树:高耸入云的树木。
黄叶:枯黄的树叶。
山头:山岭顶部。
虫响:虫鸣声。
夜难度:夜晚难以度过。
梦闲:梦境中感到悠闲。
神不游:心神不定。
窗灯:窗户旁的灯光。
寒几尽:寒冷的夜晚快要过去。
帘雨:窗帘上的雨滴。
晓堦愁:早晨台阶上的忧愁景象。
何以:为何。
禅栖客:指僧人。
灰心:心灰意冷。
沃州:古地名,位于今天浙江省的衢州市,这里用来代指禅僧隐居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山间环境为背景,展现了诗人与晏上人的深厚情谊。首联通过描绘秋天的云树和山头的黄叶,营造了一种萧瑟的氛围。颔联则通过“虫响”、“梦闲”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在夜晚难以入睡的困扰以及精神无法得到放松的状态。颈联则以窗户边的灯火和帘幕后的雨水为线索,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冷寂。尾联则通过对晏上人的倾诉,表达了诗人对于沃州的向往以及对禅栖生活的期待。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是一首具有浓厚哲理意味的抒情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斋独宿赠晏上人》是唐代诗人杨衡所作。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居山中幽室,夜深难眠时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在山斋中的孤独体验与心境与佛教的空灵思想相互呼应,体现了诗人在寻找精神慰藉的过程中,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与探求。
在公元784年前后,杨衡身为士人却在官场不得意,心生隐居之念,开始在山中修习禅学。这段时间,唐朝社会已经历安史之乱的重创,但国力依然强盛。京城的权谋纷争并未影响到杨衡的山居生活。禅宗文化在这个时期也日趋繁荣,尤其是五家宗派的形成与发展,使得修行者在山水之间更容易寻找心灵的安宁。
在这样的背景下,杨衡以清丽脱俗的笔调创作了《山斋独宿赠晏上人》。通过描绘山斋生活的静谧和思念友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佛学理论的理解和对人生百态的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诗歌具备了超脱世俗的心灵境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