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赋得直如朱丝弦

标题包含
赋得直如朱丝弦
寂寞瑶琴上,深知直者情。幸传朱鹭曲,那止素丝名。 瑞草人空仰,王言世久行。大方闻正位,乐府动清声。 文武音初合,宫商调屡更。谁能向机杼,终日泣无成。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瑶琴:指用玉石制作的琴。 2. 深知:深入了解。 3. 朱鹭曲:古代乐曲名。 4. 素丝名:即“朱丝弦”的另一种说法。 5. 瑞草: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植物。 6. 人空仰:人们只能仰望,无法触摸到瑞草。 7. 王言:皇帝的诏令。 8. 大方:大道理,这里指音乐的正统。 9. 正位:正当的地位。 10. 乐府:古代宫廷的音乐机构。 11. 宫商调:古代音乐的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 12. 更:改变。 13. 机杼:比喻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去完善
赏析
《赋得直如朱丝弦》是唐朝诗人杨衡的一首咏物诗,以琴弦为对象,表达了作者对于正直、忠诚的品质的赞美。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本诗将“直如朱丝弦”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刻画。 首联中,“寂寞瑶琴上,深知直者情”表明了瑶琴之上孤独的琴弦,但正是这孤独的琴弦,让人们感受到了正直的情感。在这里,作者用瑶琴和琴弦作为引子,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表现的主题上来。 颔联和颈联分别以“幸传朱鹭曲,那止素丝名”和“瑞草人空仰,王言世久行”,进一步阐明了琴弦的价值所在。琴弦不仅能够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它的品质——刚直、纯净,也是被人们所敬仰和传承的。这些琴弦如同瑞草一般,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宝贵之物。而琴弦的这种特质,也正如古代君王的言论一样,流传后世,影响了众多的人。 尾联中,“大方闻正位,乐府动清声。文武音初合,宫商调屡更”描绘了琴弦在演奏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字面上看,这两句是描写音乐演奏的场景,实际上,作者是想借此来揭示出正直与忠诚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既体现了文人的修养,又彰显了武士的品格,正如音乐中的宫商调式一样,不断变化却又能保持和谐。 最后的两句“谁能向机杼,终日泣无成”则是对那些怀才不遇者的惋惜之情。作者认为,具有正直品质的琴弦,是无法通过哀求或者眼泪来获得成功的。而那些只知流泪、不事生产的庸人,他们的失败恰恰映衬了琴弦那种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精神。 全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正直精神的赞美和对平庸之辈的讽刺。同时,通过琴弦这个具体的事物,使诗歌具有了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诗人杨衡在长安城外一所书院里读书。这个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社会动荡不安。身为书香门第出身的杨衡,受家风熏陶,自幼熟读诗书,才华横溢。然而,面对国家的危机,他倍感忧虑,遂写下此诗,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诗中“直如朱丝弦”一词,用以形容忠贞不渝的品质。当时的文人墨客多以琴弦为喻,表达他们坚守气节的信念。杨衡在此将琴弦比喻为正直之人的品德,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对时局的敏锐观察。 此外,诗中还提到“百步穿杨叶”这一典故,表达了杨衡立志报效国家、为民服务的决心。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对官僚腐败、民生疾苦的强烈抨击。 总之,《赋得直如朱丝弦》这首诗是杨衡在国家危机四伏之际,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佳作。它展示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远大的理想,成为唐代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