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边思

标题包含
边思
苏武节旄尽,李陵音信稀。梅当陇上发,人向陇头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苏武的节杖都已磨尽,李陵的消息却仍稀少。梅花在田埂上盛开,人们从远方归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苏武:西汉使臣,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持节不屈。 2. 李陵:西汉将领,因兵败投降匈奴。 3. 节旄:竹制的使者符节上的牦牛尾饰。 4. 李陵音信稀:指李陵与中原的音信联系稀少。 5. 梅:此处指野梅,又称陇头梅。 6. 陇:即陇山,位于今中国甘肃省东南部。
去完善
赏析
《边思》是唐代诗人杨衡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边塞戍楼为背景,描绘了戍楼的孤独和思念亲人的情感。首联借用苏武和李陵的典故,表现出边疆戍楼的艰苦和与亲人的离别之情;颔联以“梅当陇上发”比喻戍楼的春天景象,而“人向陇头归”则表达了作者盼望亲人团聚的心情;尾联通过对比戍楼中的孤独与心中的期盼,深化了诗的主题。整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边思》是唐代诗人杨衡的代表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正值唐玄宗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疆域扩大,但同时社会矛盾逐渐凸显,为后来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在杨衡创作这首诗歌的时期,他正在边境地区任职,负责防御边疆的安全。当时边疆局势紧张,战争频发,这使得他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这种忧虑反映在他的诗中,使他写出了“戍楼望断是江陵”这样的名句。 在人生际遇方面,杨衡早年游学京师,后随军出征,因功授官,历任尉、丞、刺史等。他在边疆地区的生活经历,使他对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为他创作《边思》这样的诗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时代背景方面,唐朝天宝年间,虽然国力鼎盛,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战争和经济剥削,百姓生活困苦;另一方面,上层官僚腐化堕落,道德沦丧。这种矛盾的局面,使得杨衡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