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陆氏斋赋得残灯诗
殷勤照永夜,属思未成眠。
余晖含薄雾,落烬迸空筵。
谁比秦楼晓,缄愁别幌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照顾着无尽的夜晚,思绪万千难以入睡。
夕阳的余晖伴着薄薄的雾气,飘落的灰烬在空荡的宴席上四散飞舞。
谁能与那秦楼的女子相比呢?她在这个被帘幕遮蔽的地方,默默地把忧愁藏在心头。
去完善
释义
1. 陆氏斋:指陆龟蒙的读书室,陆龟蒙是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御史大夫。
2. 宿:住宿,留宿。
3. 赋得:此题要求作者以“残灯”为题作诗。
4. 殷勤:形容灯光明亮,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5. 属思:集中思绪,沉思的意思。
6. 未成眠:无法入睡。
7. 余晖:指残灯发出的微弱光线。
8. 含薄雾:光线在雾气中显得朦胧。
9. 落烬:指灯芯燃烧后的灰烬。
10. 迸:飞溅。
11. 空筵:指无人就餐的筵席。
12. 谁比秦楼晓:意为谁能比得上黎明时的曙光。秦楼,即秦楼观,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南的秦岭山中,为秦始皇建观天文之处,这里代指黎明。
13. 缄愁:将忧愁藏在心里。
14. 别幌:分开的门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宿陆氏斋”为题,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夜宿时的所见所思。首句的“殷勤照永夜”中,“殷勤”意味着专注,表现了诗人对这个夜晚的思考格外珍视,而“永夜”则加深了夜的漫长感,为后面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第二句的“属思未成眠”表达了诗人在如此静谧的夜晚也无法平静思绪、无法入睡的心情。接下来两句“余晖含薄雾,落烬迸空筵”是对夜景的细腻描绘:阳光透过薄薄的雾气,灯花燃尽后的余烬散落在空空的宴席上。这两句巧妙地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第四句“谁比秦楼晓”暗示了诗人知晓楼中的佳人也可能难以入眠,两人之间有相似的心境。最后的“缄愁别幌前”进一步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悲伤。整首诗通过刻画诗人的思绪,以及细腻的风景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分离和思念的哀伤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陆氏斋赋得残灯诗》是唐代诗人杨衡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
在唐代中晚期,由于宦官干政、朝政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杨衡作为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希望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据史书记载,杨衡年轻时曾游学于长安,后来因为家境贫寒而回乡。在回乡的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白居易、元稹等,他们共同探讨文学,关注民生,以诗文讽喻时政。杨衡在这首《宿陆氏斋赋得残灯诗》中,通过对残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