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人
西风屡鸣雁,东郊未升日。繁烟幕幕昏,暗骑萧萧出。
望云愁玉塞,眠月想蕙质。借问露沾衣,何如香满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西风吹雁的声音频频传来,太阳还未在东郊升起。繁华的烟雾使得天空显得昏暗,队伍悄无声息地离开。
望着远方的云层,心中忧愁不已;在月光下沉睡,想念着女子的美好。试问那露水沾湿了衣服的感觉,又如何能与满室的芳香相比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征人》:题目,表达了杨衡对出征军人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2. 杨衡:唐朝诗人。
3. 西风:秋风。
4. 鸣雁:大雁鸣叫。
5. 东郊:东方的郊野。
6. 未升日:太阳还未升起。
7. 繁烟:浓重的烟雾。
8. 幕幕昏:形容烟雾弥漫的昏暗景象。
9. 暗骑:黑夜中的骑兵。
10. 萧萧:马嘶声。
11. 望云:远望天上的云彩。
12. 玉塞:指北方的边疆地区。
13. 眠月:在月光下沉睡。
14. 蕙质:比喻妇女的品质美好。
15. 借问:请问。
16. 露沾衣:露水沾湿了衣服。
17. 何如:怎样。
18. 香满室:室内充满香气。
去完善
赏析
诗人杨衡的这首《征人》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对战争的厌恶。诗中描绘了西风吹拂、大雁南飞的秋日景象,以及黎明时分东郊的景象。繁烟、暗骑等词展现了战乱的气氛,暗示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望云愁玉塞,眠月想蕙质”一句,诗人用望云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用玉塞来形容故乡的美丽景色。诗人看着月亮,思念着家乡的亲人。这里,诗人将望云和眠月的情感结合起来,表达了浓浓的乡愁。
“借问露沾衣,何如香满室”是诗人的反问。在战争中,战士们在寒冷的夜晚被露水打湿了衣服,这种生活与家中的温馨相比,显得那么遥远。诗人通过对比战场的寒冷和家中的温暖,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公元795年左右,唐朝诗人杨衡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征人》一诗。这个时期正是大唐盛世的晚期,国家繁荣但边疆问题日益严重。
杨衡本人经历丰富,他曾在京城为官,后因官场纷争辞官回乡。这段经历使他深入了解了国家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以及普通百姓的艰辛生活。这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人文关怀。
在这首诗中,杨衡以一个戍边将士的视角,描绘了戍边战士的艰辛生活和家国情怀。通过描述战争的残酷、士兵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以及对战士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牺牲的崇高敬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