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卢十五竹亭送侄偁归山

标题包含
卢十五竹亭送侄偁归山
落叶寒拥壁,清霜夜沾石。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殷勤一尊酒,晓月当窗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落下的叶子紧紧贴着墙壁,寒冷的温度让清霜粘附在石头上。这正是在回忆远山的美好时光,也是送别的时刻。我们殷切地举杯敬酒,天色微明,晨晓的月亮正对着窗户洒下一片银白。
去完善
释义
1. 卢十五:指诗人杨衡的朋友卢岵,排行十五。 2. 竹亭:竹子做成的凉亭,这里指诗人送别的地方。 3. 侄偁:诗人侄子名偁,将要归山。 4. 山:指诗人家乡的山。 5. 一尊酒:一杯酒。 6. 当窗:对着窗户。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送别友人归隐山林的诗。诗中通过“落叶寒拥壁”、“清霜夜沾石”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节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后面的离别之情作了铺垫。 “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两句中的“忆山”和“归山”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归隐的关切与羡慕。这种情感体现在“一尊酒”的殷勤相送中,又由于“晓月当窗白”的场景而变得更加深沉和凝重。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离别的细腻表现,表达出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使得这首诗成为一幅意境悠远的山水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卢十五竹亭送侄偁归山》是唐代诗人杨衡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中期,大约公元750年至800年之间。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繁荣稳定的状态,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 在杨衡创作这首诗时,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际遇对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据史书记载,杨衡少年时期曾游历四方,后来在长安求取功名。他在长安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其中包括著名诗人杜甫、高适等人。然而,杨衡在科举考试中并未取得成功,这使他感到沮丧和失望。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卢十五竹亭送侄偁归山》,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不满。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在唐朝中期,许多士人选择在政治斗争中远离世俗纷争,选择隐逸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许多文人墨客都以这种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和不与世争的志向。因此,杨衡在这首诗中以卢十五的竹亭作为背景,表达了他的侄子偁归山隐逸的愿望,这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