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秀才往安南
君为蹈海客,客路谁谙悉。
鲸度乍疑山,鸡鸣先见日。
所嗟回櫂晚,倍结离情密。
无贪合浦珠,念守江陵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您是一位勇敢的航海者,旅途中的事谁能了解呢?
当鲸鱼飞跃时,会让人误以为是一座山;在鸡鸣之前,就已经看到太阳升起。
遗憾的是,您的归期过晚,这使得离别的情感更加浓郁。
不要贪图那远方的珍珠,请永远珍惜那故乡的橘子。
去完善
释义
【注解】:
1. 送王秀才往安南:题目意思指送王秀才前往安南(古地名,即现今的越南地区)。
2. 君为蹈海客:蹈海,指深入大海,这里指的是王秀才前往遥远的安南。
3. 客路谁谙悉:谙悉,熟悉了解。这句是问在陌生的旅程中谁会陪伴王秀才。
4. 鲸度乍疑山:比喻航行在大海中的感受,如遇到鲸鱼跃起,好像看到一座山一样。
5. 鸡鸣先见日:意指清晨公鸡报晓,阳光最先照到船上。
6. 所嗟回櫂晚:嗟,叹惜;回櫂,返航。这句是说可惜回去的时候已经晚了。
7. 倍结离情密:倍,更加;离情,离别之情。这句表示离别之情更为浓烈。
8. 无贪合浦珠:贪,贪婪;合浦珠,产自汉代合浦郡的海边,以产珍珠著名。这句是劝诫王秀才不要过于贪心财物。
9. 念守江陵橘:念,惦记;守,种植;江陵,今湖北荆州一带,古代有“江陵贡橘”的美称。这句是叮嘱王秀才要惦念家乡种植的橘子。
去完善
赏析
《送王秀才往安南》是唐代诗人杨衡送别友人王秀才的一首送别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远行的艰辛和对友人的担忧与牵挂。
首联“君为蹈海客,客路谁谙悉”,点明了友人是前往遥远的安南(今越南)的旅人,这里的“蹈海客”形象地表现了友人即将踏上艰险旅程的情景。同时,诗人提出“客路谁谙悉”的问题,暗示了远方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和危险。
颔联“鲸度乍疑山,鸡鸣先见日”,描述了航行过程中的景象:巨鲸在船边跃起,仿佛是座山丘;天刚破晓,雄鸡报晓,先见到的是曙光。这里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和遥远。
颈联“所嗟回櫂晚,倍结离情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行程的忧虑和担心。因为船只返航较晚,离别之情越发浓重。
尾联“无贪合浦珠,念守江陵橘”,诗人提醒友人在远方不要过于贪图名利,要始终牢记家乡和亲人,保持纯朴的本性。这里的“合浦珠”和“江陵橘”都是当时著名的宝物,但诗人却用它们来告诫友人要有自制力和坚守道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友人在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和险境的描绘,以及对友人未来的关切和期许,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友情和对友人的祝福。全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由唐代诗人杨衡创作的送别诗《送王秀才往安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唐时期(780-820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杨衡正经历着人生的动荡时期。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深感怀才不遇的痛苦。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在这个时期,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王秀才。
唐朝中期,安南都护府是唐朝的一个南方边陲地区,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当时,安南地区的文化、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往游览和游学。王秀才即将前往安南,杨衡为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惜别之情以及对王秀才前程的祝福。
在这首诗中,杨衡以雄浑的笔调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他以“浮云”比喻人生无常,表达出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他也祝愿王秀才能够在安南找到一片施展才华的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