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云
两都秦与洛,派自赤帝精。
譬如同根木,南枯北犹荣。
哀哉千里草,四百终火行。
穷新何为者,欺孤易天明。
中间十五载,无汝元城名。
谁尸春秋笔,恕彼投阁生。
当时有凡例,党中独垂情。
区区考亭叟,再主斯文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都长安和洛阳,分派源于伟大的赤帝精神。
它们就像同一棵树的两侧,南方枯萎但北方依然茂盛。
悲哀啊,那辽阔的土地上小草般的存在,四百年的繁华终将化作火焰。
为何要变得贫穷而又求新呢?那是欺侮孤独与改天换日的行径。
其间相隔的十五年里,都没有你的身影。
究竟是谁掌握着历史的记录,对那些抱持真诚的人抱有宽容之心。
过去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派别中是唯一值得赞许的情谊。
那些执着于考亭的老人,再次成为文明的引领者。
去完善
释义
《扬子云》:该诗是一首七言古诗,赞美了扬雄的风采。扬雄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以博学多才而著名。
1. 两都秦与洛:这里的“两都”指的是西周的都城镐京和东都雒邑。秦与洛分别是这两个地方的古称。
2. 派自赤帝精:这里描述的是华夏民族的起源。赤帝是指炎帝神农氏,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始祖。
3. 譬如同根木,南枯北犹荣:这句描绘了两个都城的关系,犹如同一棵树上的不同枝叶,虽然南方的枯萎了,但北方仍然繁荣昌盛。
4. 哀哉千里草,四百终火行:这两句是说千里草的生命周期只有一年,四百株最终会被火烧光。诗人以此来比喻扬雄的才华和成就。
5. 穷新何为者,欺孤易天明:这两句指责那些破坏国家安宁的小人,他们利用皇帝的无知来欺骗和篡夺权力。
6. 中间十五载,无汝元城名:这两句表明在扬雄所处的时代,政治氛围腐败,有十五年的时间他被迫放弃自己的名字,隐居元城。
7. 谁尸春秋笔,恕彼投阁生:这两句是诗人对扬雄的同情和理解。春秋笔指史官之笔,用以记录历史事实。投阁生是指扬雄因为失去皇帝的宠信,从宫殿的高楼上跳下来以求解脱的故事。
8. 当时有凡例,党中独垂情:这两句描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党争激烈,唯独扬雄保持着高尚的品质。
9. 区区考亭叟,再主斯文盟: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扬雄的敬佩之情。考亭叟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别号,他认为扬雄的学识和道德足以主宰当时的文化潮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咏了东汉时期的文人扬雄(字子云)的命运多舛和才学出众。诗人以"两都"(长安和洛阳)象征汉代政治中心,将扬雄的遭遇比喻为南方枯萎而北方仍然茂盛的树木,凸显其生命力之顽强。同时,诗人感叹扬雄一生的不幸遭遇,以及他那些悲愤的文字,如《法言》、《太玄经》等,虽未能获得应有的声誉,却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诗人认为,尽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扬雄并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但历史终究会给予他以公正的评判。接着,诗人提及"考亭叟"(即朱熹)在文学上的成就及影响,暗示扬雄作为一位文学家的地位是永恒的,他的才华和贡献不会被时间遗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扬子云》是南宋诗人方一夔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扬雄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的知识分子的同情和感慨。
首先,我们来看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金人入侵、民族矛盾激化、社会经济凋敝。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墨客们纷纷投身于抗金救亡的事业,同时也关注个人命运的坎坷。
其次,我们来关注一下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方一夔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他的人生际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他在早年曾经致力于科举考试,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取得成功。后来,他凭借自己的才学成为了一位地方官员,但由于政治环境的复杂,他的仕途并不顺利。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同病相怜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最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在南宋时期,由于金人的侵略,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们开始反思自身的价值和使命,他们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方一夔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扬雄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整个时代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