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闻杜鹃

标题包含
闻杜鹃
望帝知何苦,催归不自禁。 窜身依树密,啼血染花深。 细雨离人泪,游丝荡子心。 青山明月夜,老耳最知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希望你知道其中的苦涩,无法控制自己的回归之心。 藏匿在茂密的树林之中,用泣血的啼鸣染红了花朵。 离别的泪水如同蒙蒙细雨,而游子的心如飘渺的游丝一般。 在这青山明月的夜晚,我那老去的耳朵最能听懂你的心声。
去完善
释义
1. 望帝:指周朝蜀国的杜宇,即传说中的“杜鹃鸟”。 2. 窜身依树密:指杜鹃鸟隐匿在树林深处。 3. 啼血:指杜鹃鸟悲鸣时吐血,形容极度悲痛。 4. 细雨离人泪:描述细雨如同离别之人的眼泪。 5. 游丝:飘荡的蛛丝,这里比喻离愁别绪。 6. 荡子:在外流浪的人,这里借指游子。 7. 老耳:年老的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去完善
赏析
《闻杜鹃》是南宋诗人葛天民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杜鹃鸟的叫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首联“望帝知何苦,催归不自禁”,诗人以望帝之口,表达了对杜鹃鸟叫声的深切同情。望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帝王,他因误国而死,化为杜鹃鸟,叫声凄厉。在这里,诗人将望帝的形象与杜鹃鸟联系起来,表达了对他乡游子思念故乡之苦的理解和同情。 颔联“窜身依树密,啼血染花深”,进一步描绘了杜鹃鸟的叫声。杜鹃鸟在树林深处鸣叫,声音凄凉,仿佛是在用鲜血染红花朵。这里的“啼血”一词,形象地传达了杜鹃鸟叫声的悲惨气氛。 颈联“细雨离人泪,游丝荡子心”,诗人将杜鹃鸟的叫声与离别的泪水、漂泊的心灵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尾联“青山明月夜,老耳最知音”,诗人以自己年老耳顺的形象,回应了杜鹃鸟的叫声。在这青山绿水的明月之夜,诗人凭借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情感积淀,最为深刻理解杜鹃鸟叫声中的忧伤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杜鹃鸟叫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远方游子的关切之情。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相结合,使得这首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杜鹃》是南宋诗人葛天民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杜鹃鸟的叫声和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葛天民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有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遭遇。葛天民也不例外,他在南渡之后,长期寓居临安(今杭州),无法回到家乡,因此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非常深切。 在南宋时期,由于金兵南下,许多北方的百姓纷纷南逃,寻求避难。临安作为南宋的都城,成为了这些难民的主要聚集地。在这里,葛天民看到了许多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的生活状况令他感到痛心。这种社会现象无疑加重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诗中,葛天民以杜鹃鸟的叫声为背景,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湘泪斑斑竹”这一句,更是直接引用了舜帝南巡苍梧,泪洒湘竹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