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词
海上神山绿,溪边杏树红。不知何处去,月照玉楼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海上的仙山绿意盎然,小溪旁的杏树红花似火。不知那人在何处远去,月光下的高楼显得空寂无声。
去完善
释义
1. 海上神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在古代神话中,这三座山分别位于中国的东海中,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2. 溪:小河沟。这里可能指的是具体的一条河流,也可能是泛指。
3. 杏树红:指杏树开花的季节,也就是春天。
4. 不知何处去:不知道去哪里了。这里是说神仙们已经离开神山,前往其他地方。
5. 月照玉楼空:月光照耀着华丽的楼阁,但里面却空无一人。这里的“玉楼”一般是指富贵人家的住所,或者是指天上的天宫。
去完善
赏析
《游仙词》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神秘而美丽的仙境画面。首先,诗人以“海上神山绿”开篇,展现了海市蜃楼的景象,这暗示了仙境的虚无缥缈和美丽奇幻。紧接着,诗人通过“溪边杏树红”一句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现实世界,使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然而,这种美好的景象很快就消失了,诗人在后两句中表达了失落之情:“不知何处去,月照玉楼空。”这里,诗人用月亮和空无一人的玉楼象征着孤独和虚无,传达了人世的变幻无常和仙境的可望而不可即。整首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理想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窦巩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游仙词》。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成熟,但选拔过程往往受到权贵干涉,许多文人雅士深感怀才不遇的无奈。在这首词中,窦巩通过对神仙世界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才华无法施展的忧虑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窦巩生活在唐朝盛世,但由于时局动荡和个人际遇,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在长安苦苦等待朝廷的任命,但始终没有得到赏识和重用。这种境遇使他产生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希望通过脱离世俗束缚来获得心灵的解脱。
当时,唐朝社会繁荣,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有了更多的晋升机会。然而,权贵之间的斗争和腐败现象仍然严重,许多人因为出身、财力等种种原因而无法崭露头角。在这种情况下,窦巩通过创作《游仙词》,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