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百字令 释宗

标题包含
百字令 释宗
真宗顿悟,理幽微、了了无言可说。旷劫至今全体具,湛寂元无生灭。拂尘拈花,穿衣吃饭,觌面分明泄。头头皆是,何须特地差别。为言向上家风,纤锋快利,透石刚如铁。三界圆通无所住,随处应机明彻。芥纳须弥,珠含罔象,朗耀悬秋月。寸丝不挂,即同诸佛齐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真宗顿时领悟到道理幽深微妙,明白了却无言表达。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就完整具备,宁静沉寂之中没有生灭。拂去尘埃,拿起花朵,穿上衣服,吃饱饭,每一刻都鲜明显露。每一个瞬间都是,不需要特意区分。谈论高超风范,锋利如针,穿透岩石坚强如铁。在宇宙之间畅通无阻,随时随地洞察清楚。芥子容纳须弥山,明珠包藏万象,明亮得如同悬挂在夜空中的明月。没有任何牵挂,便与各位佛尊并列。
去完善
释义
1. 真宗:指禅宗祖师的教导或教导的真实性。 2. 顿悟:佛教术语,通过直接的体验或理解来达到觉悟的状态。 3. 理幽微:道理深邃微妙。 4. 了了无言可说:明白透彻,无法用言语表达。 5. 旷劫:久远的时间。 6. 全体具:完全具备,指人的本性或佛性。 7. 湛寂:形容内心平静如水。 8. 元无生灭:佛教认为万物都没有生灭变化。 9. 拂尘拈花:禅宗公案,比喻传授佛法时的寂静与简约。 10. 穿衣吃饭:禅宗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做到行住坐卧皆禅定。 11. 觌面:面对面。 12. 分明泄:明显地揭示出来。 13. 头头皆是:处处都是如此,指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真谛。 14. 何须特地差别:不需要特别地去分辨或区分。 15. 为言:谈论。 16. 向上家风:禅宗强调向上追求精神境界,不问世俗之事。 17. 纤锋快利:形容直指人心的教诲如同锐利的刀剑。 18. 透石刚如铁:表示坚定的意志和力量。 19. 三界:佛教术语,指众生生死轮回的三重世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20. 圆通:融会贯通,通达无碍。 21. 无住:没有固定不变的住处,意指佛性和众生的本性能遍满一切处。 22. 随处应机明彻:随时随地都能应对事物并洞察事物的真相。 23. 芥纳须弥:佛教用语,意为以微小包容广大。 24. 珠含罔象:比喻内心的智慧像宝珠一样包罗万象。 25. 朗耀悬秋月:明亮的照耀如同高悬的明月。 26. 寸丝不挂:比喻无牵无挂,无罣碍。 27. 即同诸佛齐:达到了与佛祖一样的境界。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禅宗顿悟的诗歌。诗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出禅宗顿悟的意境。诗中的“真宗顿悟”,指领悟到真实的道理和境界。“理幽微”则强调了这个道理的深奥微妙,难以用言语表达。接着,诗人描述了顿悟之后的心境:“旷劫至今全体具”,意味着从古至今,禅宗的顿悟始终存在;“湛寂元无生灭”则是说,这种心境如同寂静的水面,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 接下来,诗人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形象地展示禅宗的顿悟。比如“拂尘拈花”,“穿衣吃饭”,这些平凡的举动,在禅宗看来,却充满了深刻的哲理。而“觌面分明泄”,则是说当人们直面现实时,就能领悟到这个真理。 紧接着,诗人提出一个疑问:“头头皆是,何须特地差别?”意为处处都是佛法,为什么还要特别去寻找呢?这表达了禅宗的一个基本观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领悟佛道的契机。 然后,诗人以比喻手法描述了禅宗的顿悟:“为言向上家风,纤锋快利,透石刚如铁。”这里把顿悟比作一把锋利的剑,可以穿透一切阻碍。而“三界圆通无所住,随处应机明彻。”则强调了顿悟之后的智慧,能够洞察一切,没有任何困惑。 最后,诗人再次使用比喻来表达禅宗的境界:“芥纳须弥,珠含罔象,朗耀悬秋月。”意思是说,领悟到禅宗真谛的人,就像芥子容纳了须弥山一样,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光明和智慧,如同高悬的明月。而“寸丝不挂,即同诸佛齐列。”则意味着,当一个人完全抛弃了世俗的束缚,他的心境就与佛无二无别。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宗顿悟的美好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百字令 释宗》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王玠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即南宋初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频繁。南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严重打击,佛教和道教迅速兴起,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宗教,寻求精神慰藉。王玠就是其中之一。 王玠生活在一个富有哲理的家庭环境中,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学者,深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王玠自幼便接受了丰富的哲学教育,这使得他能够在诗歌中运用多种哲学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诗风。 在这首《百字令 释宗》中,王玠通过对禅宗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价值观的深刻理解。他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禅宗的精神内涵,展现了禅宗的魅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