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谢子瞻尚书惠墨端溪砚二首·石墨

标题包含
谢子瞻尚书惠墨端溪砚二首·石墨
禹平洪流锡玄圭,班于群神朝会稽。 辽东飞烟过沧海,徂来古气临天齐。 丹砂化出黄金鼎,雄麝焚身何噬脐。 鱼膠清坚岂易致,燕支山北随佩觹。 双龙蛇蟠戏缺月,吴军破甲光水犀。 黑云如轮起端溪,挥洒倏忽奔鲸鲵。 先生海内文章伯,穷年蒿目忧黔黎。 玉堂新制自心巧。想见星象躔宝奎。 落毫无胫走珠玉,雨雹霁止垂虹蜺。 陋儒穷经脣欲腐,石室汗简空沈迷。 眼昏画纸仅成字,何异月闇投玻璃。 唯当藏作箧中宝,并荷蓑笠归锄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范祖禹(976年-1030年),字淳甫,又字梦得,成都府双流县(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 范祖禹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历任著作佐郎、秘...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禹治理洪水获得无上荣誉,在诸神的朝会中脱颖而出。 辽东飘来的烟雾穿越了浩渺的海洋,徂来的古老气息弥漫在天空。 朱砂炼化成黄金鼎,雄壮的麝香燃烧自我如何挽回? 鱼胶的清纯坚韧并不容易获取,燕支山北面的人们跟随戴著缨子。 双龙蜿蜒如同盘踞缺月的蛇,吴国的军队击败披甲的水犀牛。 黑色的云彩如同车轮般涌现在端溪,瞬间挥洒便奔向鲸鲵。 先生在四海之内为文学大家,常年忧心百姓的困苦生活。 在玉堂的新创作品匠心独运,仿佛可以见到星星的光芒在宝奎之间流动。 没有丝毫声息地传扬开来的诗句如同珠玉般璀璨,如雨后的彩虹令人叹为观止。 知识浅薄的儒生读尽经典,唇边快要腐烂,仍对石室里的汗简痴迷不已。 眼花的时候只在纸上涂鸦,与在昏暗月光下投入玻璃无异。 唯有把这些诗当作书箧中的至宝,才能一起承载着蓑衣和斗笠回归田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禹平洪流锡玄圭:指大禹治理洪水后用玄圭祭祀天地之事。锡,通“赐”;玄圭,一种黑色的玉器。 2. 班于群神朝会稽:朝会稽,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时的议事之处。这里是指大禹治水成功后举行祭祀,感谢天地群神之功。 3. 辽东飞烟过沧海:指辽东地区的烽烟越过渤海传入中原。 4. 徂来古气临天齐:徂来,即徂徕山,位于山东中部;天齐,即泰山,位于山东中部。这里是指徂徕山的古老气息临近泰山。 5. 丹砂化出黄金鼎:丹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常用于炼丹;黄金鼎,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器皿。这里是指用丹砂炼制黄金的过程。 6. 雄麝焚身何噬脐:雄麝,指雄性的麝香鹿;噬脐,形容后悔莫及。这里是指雄麝在燃烧自己产生麝香的过程中无法自救。 7. 鱼胶清坚岂易致:鱼胶,指鱼鳔制成的胶,常用于制作墨;清坚,指质地纯净坚硬。这里是指获取高质量鱼胶的困难。 8. 燕支山北随佩觹:燕支山,位于甘肃西北部;佩觹,古代少数民族头饰的一种,用以顶发。这里是指燕支山以北的民族佩戴的头饰。 9. 双龙蛇蟠戏缺月:指龙蛇在月光下盘绕嬉戏的场景。 10. 吴军破甲光水犀:吴军,指春秋时期的吴国军队;水犀,指犀牛。这里是指吴国军队在战争中击败犀牛的形象。 11. 黑云如轮起端溪:黑云,指端溪产的墨;轮,比喻墨的形状。这里是指端溪产的黑墨。 12. 挥洒倏忽奔鲸鲵:挥洒,指写字的动作;倏忽,形容速度极快;鲸鲵,指鲸鱼。这里是指书写过程中墨水的流动。 13. 先生海内文章伯:先生,指苏轼;文章伯,指文学领域的杰出人物。这里是指苏轼在海内外文学界的地位。 14. 穷年蒿目忧黔黎:穷年,指全年无休;蒿目,指忧虑的眼神;黔黎,指百姓。这里是指苏轼常年为百姓担忧的心情。 15. 玉堂新制自心巧:玉堂,指朝廷;新制,指新的法规制度;心巧,指用心巧妙。这里是指苏轼在朝廷中参与制定法规制度的聪明才智。 16. 星象躔宝奎:星象,指天文现象;躔,指星辰运行的轨迹;宝奎,指珍贵的玉器。这里是指观察天文现象如同欣赏珍贵的玉器。 17. 落毫无胫走珠玉:落无,指墨滴;无胫,指没有腿,形容传播迅速;珠玉,指珍贵的事物。这里是指墨水滴在纸上如同珍珠和玉石般闪耀。 18. 雨雹霁止垂虹蜺:雨雹,指冰雹;霁止,指天气晴朗;虹蜺,指彩虹。这里是指冰雹过后出现彩虹的美景。 19. 陋儒穷经脣欲腐:陋儒,指学识浅薄的读书人;穷经,指深入研究经典文献;唇欲腐,形容说话过多导致的口干舌燥。这里是指学识浅薄的读书人在研究经典时所面临的困境。 20. 石室汗简空沈迷:石室,指藏书室;汗简,指古代书籍;沈迷,指沉迷其中。这里是指读书人在藏书室里沉迷于阅读古籍。 21. 眼昏画纸仅成字:眼昏,指视力模糊;画纸,指写满字的纸张。这里是指视力模糊的人在纸上写字。 22. 何异月闇投玻璃:月闇,指月光暗淡;玻璃,指镜子。这里是指月光暗淡时投掷镜子的情景。 23. 唯当藏作箧中宝:唯当,指应该;箧中宝,指收藏的珍品。这里是指将墨视为珍宝加以收藏。 24. 并荷蓑笠归锄犁:并荷,指同时肩负;蓑笠,指农民耕作时的穿戴;锄犁,指农具。这里是指苏轼结束朝廷生活后回归田园生活的愿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谢子瞻尚书惠墨端溪砚二首·石墨》以诗的形式赞颂了书法艺术的美感与魅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苏轼的关心与敬佩之情。开篇通过大禹治水和班固朝会的典故,传达了书画艺术的神圣地位和历史传承。接下来描绘了墨的珍贵和品质,以及书法家们的高超技艺。诗人将墨比作双龙蛇蟠、黑云如轮等生动形象的场景,展示了墨色的丰富层次和书法艺术的独特韵味。同时,诗人以“先生海内文章伯”称呼苏轼,表达了对他的尊重和钦佩。结尾部分,诗人感慨自己才疏学浅,无法完全领悟书法的精妙之处,只好将其珍藏,以示敬意。整首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的才情和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谢子瞻尚书惠墨端溪砚二首·石墨》是北宋诗人范祖禹在嘉祐年间所创作。嘉祐年间(1056-1063年)正值北宋盛世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范祖禹(1041-1117年),字醇之,成都华阳人。他年轻时即有文名,与苏轼等人交好,深受欧阳修等人的赏识。当时科举考试竞争激烈,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直到仁宗朝后期,才考中进士,进入仕途。 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砚台作为书写的重要工具,受到了广泛关注。端溪砚作为一种优质的砚材,因其质地细腻、研墨流畅而备受推崇。子瞻尚书向范祖禹赠送了一方端溪砚,表达了对他文学才华的赞赏。 受到赠砚的激励,范祖禹写下此诗以表达感激之情。在这首诗中,他以石墨为喻,描绘了端溪砚的品质和研墨的效果,表达了对子瞻尚书的敬意和对砚台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