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一日夜玉堂对月
银云栉栉王堂明,奁镜初开六合惊。
天卷纎毫光不隔,风收万籁夜无声。
蓬莱想像皆云气,宫殿虚无尽水精。
一夕梦飞双剑外,已疑身到雪山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月光下,白玉般的云朵飘过,楼阁的明亮灯火,如开启的镜子般耀眼,令人震撼。
天空中的光亮仿佛无阻碍,夜晚的风吹过,万籁俱寂。
那虚无缥缈的仙境蓬莱,仿佛都是云雾构成,而那宫殿则像用水晶制成,透明且无涯。
在梦境中我飞行在双剑之上,仿佛已经置身于雪山的清澈之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银云:比喻月光。
2. 栉栉:形容密集排列。
3. 王堂:玉堂的别称,此处指宫中华丽的楼阁。
4. 奁镜: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这里用来比喻天空如镜子般明亮。
5. 六合:天地四方,泛指整个宇宙。
6. 纎毫:细微之物。
7. 万籁:各种声音。
8. 宫殿:指皇宫中的建筑。
9. 水精:水晶。这里形容宫殿的光彩照人。
10. 一夕:一个晚上。
11. 双剑:指吴越二国,这里借指作者所在的地方。
12. 雪山:佛教传说中天竺国的雪山,这里用来形容月色的清澈。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月色与诗人心境的诗篇。开篇以“银云栉栉”形容月光照耀下的殿堂,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接着用“奁镜初开”比喻月亮的升起,仿佛打开了六合间的画卷。接下来的诗句“天卷纎毫光不隔,风收万籁夜无声”进一步描写了夜空中的静谧与宁静,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超脱尘世的世界。
诗人通过“蓬莱想像皆云气,宫殿虚无尽水精”传达了对于仙山楼阁的美好想象,使得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最后,诗人通过“一夕梦飞双剑外,已疑身到雪山清”表达了自己追求心灵宁静、向往超脱尘世的理想。整首诗充满了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展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八月十一日夜玉堂对月》是北宋诗人范祖禹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50年左右,此时正值北宋仁宗时期。
范祖禹,字梦得,四川涪陵人,自幼聪慧过人,五岁能作诗。他成年后入仕为官,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直讲等职。在任期间,他勤于政事,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范祖禹因直言敢谏而遭到贬谪,先后被外放到江西、福建等地。
公元1050年,范祖禹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负责为朝廷起草文书。当时,北宋社会繁荣,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但与繁荣相伴的是官僚腐败、贫富分化等问题日益严重。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范祖禹忧国忧民,深感责任重大。
这首《八月十一日夜玉堂对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范祖禹以明月作为象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他借月圆之景,表达了自己愿为国家尽忠、为人民服务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