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田家
近海川原薄,人家本自稀。黍苗期腊酒,霜叶是寒衣。
市井谁相识,渔樵夜始归。不须骑马问,恐畏狎鸥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海边的小平原上,人们并不稠密。期待著腊月的酒会,正如那熟透了的黍米一般金黄;而白色的霜露,就像冬日里的衣裳一样。在这城市的角落里,又有谁认识我呢?只有夜晚来临时,打渔的、砍柴的人才回家。所以我不需要骑马去找他们,因为我怕我的到来会惊动那些安静的水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近海川原薄:描述靠近海的平原地区。
2. 本自稀:这里的居民很少。
3. 黍苗期腊酒:种植黍子以期待农历腊月酿制美酒。
4. 霜叶是寒衣:制作寒衣需要收集秋天的叶子。
5. 市井谁相识:乡村中谁也不认识谁。
6. 渔樵夜始归:打鱼和砍柴的人夜晚才回来。
7. 不须骑马问:不需要用马去询问别人。
8. 恐畏狎鸥飞:担心会被海鸥骚扰。
去完善
赏析
《江上田家》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诗歌首联“近海川原薄,人家本自稀”写近海的田地宽阔但稀疏,暗示了乡村的空旷与宁静。颔联“黍苗期腊酒,霜叶是寒衣”描述了农民种植庄稼和采集叶子制作寒衣的生活场景。颈联“市井谁相识,渔樵夜始归”写出村民们各自忙碌,互不相识,只在晚上回到家中相聚,进一步强调了这个地方的自然与封闭。尾联“不须骑马问,恐畏狎鸥飞”则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这个地方远离纷扰,和谐美好。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了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上田家》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包何创作于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在这段时间里,唐朝初定,国泰民安,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发展,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包何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文人,他的诗作以描绘田园风光和表现人民生活为主,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情感。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江上田家的描绘,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的美好画面。
在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迅速。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因此,包何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他通过描绘江上田家的景象,表达了对这个时代的赞美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歌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