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秤,送孟孺卿
愿以金秤锤,因君赠别离。钩悬新月吐,衡举众星随。
掌握须平执,锱铢必尽知。由来投分审,莫放弄权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愿意用金秤砣,因为你要离开而赠送。秤钩如同新月一样慢慢张开,秤星随着你的行动起伏。握持必须平衡稳定,分毫都要精准掌握。从开始就慎重选择,不要放任权力被玩弄。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秤:一种衡量轻重的器具,此处可理解为人的品德或才能的标准。
2. 金秤锤:指称量物品的重量工具。比喻公正无私的品格。
3. 因君赠别离:因为你是我的朋友,所以我用秤送你远行。
4. 新月:初升的月亮,这里寓意刚刚起步的事业或人生阶段。
5. 衡举众星随:衡,秤杆;举,向上;随,跟随。形容秤杆上众多星星相随的景象,表示朋友的陪伴和支持。
6. 掌握须平执:执,握持。要握住秤柄,必须平直无偏。寓意处事要公平正直。
7. 锱铢必尽知:锱铢,微小的重量单位。无论轻重都要充分了解。比喻对事物要有全面了解和认识。
8. 由来投分审:由来,从开始;投分,志趣相投;审,明白。表示我们一开始就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9. 莫放弄权移:不要放弃自己的原则,被权力所驱使。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离别场景的诗歌。诗人通过使用"金秤锤"和"钩悬新月吐,衡举众星随"等形象生动的词语,描绘了别离的情景。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期望,希望友人能够保持公正,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优秀的离别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得秤,送孟孺卿》这首古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包何所创作的。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760年,此时的唐朝已经进入了安史之乱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朝政腐败,战乱频发,民生疾苦,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
包何是唐代的一位才子,他才华横溢,但一生仕途坎坷。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包何正面临着人生的低谷。他因直言敢谏而受到权贵的排挤,被贬为地方小吏。然而,尽管身处逆境,包何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用诗歌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友人的关爱。
在《赋得秤,送孟孺卿》这首诗中,包何以秤为载体,巧妙地运用了寓言手法,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和期待。他希望孟孺卿能像秤一样,始终保持公正公平,不要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坚守自己的信念,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