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端公使院,赋得隔帘见春雨
细雨未成霖,垂帘但觉阴。唯看上砌湿,不遣入簷深。
度隙沾霜简,因风润绮琴。须移户外屦,簷溜夜相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绵绵细雨尚未汇聚为雨滴,透过帘子感受到湿润的阴气。只看到台阶上的湿气,雨水并未涌入屋檐深处。
在阳光下逐渐晾干的书简,感受风吹过的温暖和湿润;织锦的琴身也得到了滋润。或许应该移步户外,让夜间的雨水继续浸润生活。
去完善
释义
《裴端公使院,赋得隔帘见春雨》包何
注释:
1. 裴端公:唐朝时期的官员,具体姓名不详。
2. 使院:官员的官邸。
3. 霖:久雨,连绵的雨。
4. 砌:古代建筑物的台阶。
5. 簷:房屋的屋檐。
6. 霜简:指官员所用的竹简文书。
7. 绮琴:精美的琴。
8. 户外屦:室外鞋。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春雨隔帘的情景,诗意盎然。首句“细雨未成霖”描绘了春雨初降时的情态,紧接着的“垂帘但觉阴”以垂帘反衬出春雨中的清凉之感。接下来的两句“唯看上砌湿,不遣入簷深”通过“上砌湿”和“不入簷深”展现了春雨飘洒的细密与轻盈,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一种独具匠心的审美情趣。
第五、六句“度隙沾霜简,因风润绮琴”则是进一步拓展了这种意象。在春雨的滋润下,连书籍也沾上了湿气,而风声与雨声交织在一起,如同优美的音乐。最后两句“须移户外屦,簷溜夜相侵”则告诉读者:尽管春雨令人陶醉,但在外奔波的人仍需小心雨水淋湿鞋子。这一细微之处展现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感。
整首诗构思巧妙,情感真挚,既有对春雨的独特描绘,又有对生活场景的真实反映,呈现出一幅生动的雨中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的创作时间是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758年)。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安史之乱的高峰期,社会动荡不安。包何作为一位忠诚的官员,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仍然坚持履行职责。他受到朝廷的任命,成为了一名地方官员。在这样的背景下,包何开始创作这首诗。
包何身为一位官员,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理解。他在自己的任期内,努力为人民谋求福利,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关注到了人民的苦难和时代的困境。正是这种关注和责任感,促使他写下了这首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