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双峰圣僧遗像还山
枯木形模酷肖之,祇应铎落自秦时。
定光炉韛收亲子,圆觉门风出自枝。
韬晦无因观大用,感通犹得见全提。
要知取次为霖去,便是元初利物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枯萎的树木外形相似,只是应该从秦朝时期就开始有落叶了。稳定的光照和炉子的温度照顾着万物生长,这一切都源于树根。隐藏自己的光辉是无法看到生命的全部意义的,而感动相通却能够理解生命的真谛。要知道循环往复地为万物带来雨水,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关怀。
去完善
释义
1. 枯木:指双峰圣僧的遗像,以枯木喻示其生命的逝去。
2. 形模:指遗像的形状和形象。
3. 酷肖之:极其相似的意思。
4. 祇:同“只”,表示仅仅、只有之意。
5. 铎落:意指佛音的传播与影响。
6. 秦时:指的是我国古代的秦朝时期,此处寓意遥远的历史年代。
7. 定光:佛教名词,意为智慧的光明。
8. 炉韛:炼铁的鼓风器具,比喻修行者的心境和定力。
9. 圆觉:佛教经典中的一种觉悟境界,又称圆满觉悟。
10. 门风:即家学渊源,此处指双峰圣僧所传授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11. 出自枝:喻示这种教义和修行方法源于双峰圣僧本人。
12. 韬晦:隐而不露,藏而不显,此处指双峰圣僧的智慧和修为。
13. 无因:无法、无从的意思。
14. 大用:指佛法的无尽妙用。
15. 感通:谓感应而相通,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灵性沟通。
16. 全提:佛教术语,意为完全显露、全面阐述。
17. 要知:重要的是要知道。
18. 取次:随后、接着的意思。
19. 霖:指甘霖、雨露,此处象征佛法的滋润。
20. 元初:事物的初始状态或最早阶段。
21. 利物机:帮助众生、利益众生的契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双峰圣僧遗像的感慨。首联通过描绘枯木的形象,喻示了圣僧的高洁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其生平的敬仰。颔联则通过定光炉炮和圆觉门风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圣僧的精神风貌和传承。颈联则以“韬晦无因观大用”与“感通犹得见全提”的对比,展现了圣僧的超脱与通透。尾联则通过对圣僧遗像即将回到山林的描述,表达了对他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生命轮回的理解。整首诗以深远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双峰圣僧的独特见解和深厚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送双峰圣僧遗像还山》是宋代诗人李吕的作品。在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也就是北宋和南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发展达到了高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吸引了大量信徒。其中,禅宗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教派之一,而双峰圣僧就是禅宗的一位著名僧人。
在诗人李吕的一生中,他曾多次游历名山大川,结交了许多僧人朋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虽然无法精确确定,但应该是在他游历期间。在这一时期,诗人李吕对禅宗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与双峰圣僧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对双峰圣僧的敬仰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修行的认同和支持。
与此同时,北宋和南宋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也非常复杂。国家内部阶级矛盾尖锐,外部面临着边疆危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寻求心灵的慰藉,纷纷投身于宗教信仰。诗人李吕也不例外,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禅宗信仰的向往和对双峰圣僧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