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梵才大师归天台
江水望不极,杨花江面飞。
春风自无定,远客又言归。
景胜诗逾老,心冥语亦稀。
从来林下意,为谢北山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江水连绵不绝,放眼望去,视野所及难以穷尽; 杨絮飘飘洒洒,在江面上空翩翩起舞。
春风来去无踪,变幻无常;远方的游子又要踏上归途。
美丽的景色让人灵感迸发,写出愈发优美的诗句;内心的沉静让言语变得稀少。
一直以来,我都在山林间寻找诗意,向大自然献上敬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叶清臣:北宋文学家,字清臣,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2. 天台:指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东部。
3. 杨花:即柳絮。
4. 林下意:指隐逸之意。
5. 为谢:表示敬意或致谢。
6. 北山薇:一种草本植物,生长在天台山的山坡上,称为天台茯苓,又叫北山薇。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江水”、“杨花”开篇,表达了别离的情景和气氛。诗人通过对江水、杨花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深深感慨。接着,诗人用“春风自无定,远客又言归”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对他们未来命运的担忧。同时,这两句也寓意着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接下来,诗人通过“景胜诗逾老,心冥语亦稀”表达对友人品格的赞美。这里的“景胜”指的是大自然的美好景色,而“诗逾老”则意味着诗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诗艺愈发精湛。“心冥语亦稀”则是对友人淡泊名利、内心宁静的形象描绘。
最后,诗人以“从来林下意,为谢北山薇”收尾,表达了对友人隐逸山林生活的向往。这里的“林下意”是指隐逸山林、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而“北山薇”则象征着友人高洁的品质和超凡脱俗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梵才大师归天台》是北宋著名文人叶清臣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80年左右,正值北宋初期,社会相对稳定,佛教文化在社会上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叶清臣历经了宦海沉浮,从地方官至尚书省左丞,他的仕宦生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然而,正是这种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和感悟。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许多抒怀言志的诗歌,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北宋初期的时代背景也影响了叶清臣的创作。当时,由于宋太祖赵匡胤大力推行文治政策,使得北宋成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时期,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这样的氛围下,叶清臣等人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俪之风,力求诗文质朴自然,充分展示了个人的才情与风貌。因此,在他的诗作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他对佛学禅意的深刻理解,也可以感受到他对世俗生活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