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伯庸
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
得其文者公卿徒,得其道者为饿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孔子的知识广为人知,孔子的道理深入人心。得到了他知识的人可能会成为公卿之臣,而得到他道理的人或许只能做清贫之士。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伯庸:人名,冯京的朋友。
2. 孔子之文:孔子的学说和学问。
3. 满天下:遍布全国。
4. 得其文者公卿徒:获得了孔子学说的人成为了公卿贵族。
5. 得其道者为饿夫:真正领悟孔子之道的人反而可能成为穷困潦倒的饥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孔子的文章与道行为主题,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得到孔子文章的人或许可以成为公卿(社会的精英),而真正理解并实践孔子道德智慧的人,即使生活贫困,也能保持高尚的品质。 诗人以此表达对真正领悟儒家哲学的人们的敬意,揭示出儒家精神的核心价值——道德实践和内在品质的提升远比外在的地位更为重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伯庸》是宋代文学家冯京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发生在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繁荣稳定,科举制度盛行,文人墨客辈出。冯京作为这一时期的著名文人,曾在公元1047年参加科举考试,获得状元头衔,从此步入仕途。在《答伯庸》这首诗中,冯京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美好,表达了与朋友共度时光的愉悦心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冯京的才情,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墨客之间的友谊和生活情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