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庄
何许明人眼,松间见古堂。
泉声到棐几几,山影覆绳床。
爱酒陶元亮,听蛙孔德璋。
纷战蛮触,丘壑信难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是诗人描述自己居住环境的诗句,诗人把他的住所描绘得非常优美、宁静,充满了田园风光和自然的气息。
首句“何许明人眼,松间见古堂”,诗人以疑问的方式引出他对美好环境的认知,表达出他是在一个松林深处的古老宅院中欣赏这种美景的。
第二句“泉声到棐几几,山影覆绳床”,诗人在自家的书案旁就能听到泉水的声音,感受到山影带来的凉爽,通过这两句,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山水画。
接下来的两句“爱酒陶元亮,听蛙孔德璋”,则提到诗人对酒的喜爱以及享受聆听蛙声的静谧时光,这种生活态度令人向往。
最后一句“纷战蛮触,丘壑信难忘”,意味着在繁杂的尘世纷争之中,诗人依然能保持对大自然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释义
《漫庄》:章宪创作的一首七言诗。章宪是北宋著名文人,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在田园山林中生活的景象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1. 何许:何处,哪里。
2. 明人眼:明亮的眼睛,这里指敏锐的观察力。
3. 松间:松树之间,这里指山间环境。
4. 古堂:古老的建筑,这里指诗人居住的地方。
5. 泉声:泉水的声音。
6. 棐几:一种用榧木制成的书桌或茶几。
7. 山影:山的影子。
8. 绳床:一种简陋的卧具,用绳子编织而成。
9. 爱酒陶元亮:陶元亮即陶渊明,他喜欢饮酒。这里以陶渊明自比,表达自己对酒的热爱。
10. 听蛙孔德璋:孔德璋是诗人朋友的名字,这里通过描述孔德璋听蛙的情形,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11. 纷战蛮触:形容山中环境的喧闹。蛮触,传说中的两个小国,因争夺地界而发生战争。
12. 丘壑:山水景色,这里指诗人所居住的田园风光。
13. 信难忘:确实难以忘记。
去完善
赏析
《漫庄》是北宋诗人章宪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远离世俗纷扰、隐逸山水的理想生活。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1. 首联“何许明人眼,松间见古堂”点明了诗人的视线投向了山林深处的古老庭院,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2. 颔联“泉声到棐几几,山影覆绳床”以泉水声和山影为背景,展现出一派宁静祥和的自然景观,进一步强调了隐居生活的美好。
3. 颈联“爱酒陶元亮,听蛙孔德璋”则是通过陶渊明的形象和孔德璋的传说故事,暗示出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欣赏与钦佩。其中,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逸诗人,而孔德璋则是一个善听青蛙叫声的故事人物。
4. 尾联“纷战蛮触,丘壑信难忘”意味着尽管世态纷扰,但诗人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难以忘怀这美好的丘壑。
综上,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环境的生动描绘,以及引用历史人物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和对世间纷争的厌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漫庄》是宋代诗人章宪创作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约是在公元11世纪,也就是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许多文人墨客纷纷走向农村,体验田园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
章宪,生卒年不详,他是宋代的一位进士,曾任郎官。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官场的风风雨雨,对世事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哲理和思考,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漫庄》这首诗中,章宪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人们开始对自然产生更多的关注。章宪作为一个进士,对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