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清旷堂

标题包含
清旷堂
吾慕仲公理,卜居乐清旷。 兹焉惬吾愿,名堂以自况。 我无适俗韵,且乏肉食相。 何许寄吾生,栖迟翳穷巷。 境幽有经行,心远无得丧。 从容大化中,信是羲皇上。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卜居:选择居所。 2. 乐清旷:指山水风景秀丽的地区。 3. 适俗:适应世俗生活。 4. 韵:风致、气质。 5. 肉食相:喻指达官贵人。 6. 何许:何处。 7. 栖迟:游息、居留。 8. 翳:隐藏、掩蔽。 9. 穷巷:陋巷、偏僻的小巷。 10. 境幽:环境清幽。 11. 经行:经过、行走。 12. 心远:心境超脱尘世。 13. 无得丧:意指内心淡泊,不受得失困扰。 14. 大化:自然界的发展变化。 15. 信是:确实如此。 16. 羲皇:伏羲氏,中国远古时期的部族首领,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始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章宪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远离。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仲公理的敬仰,这位人物可能是一位隐士或者遗世独立的学者。诗人选择卜居在乐清旷的地方,这满足了他的愿望,并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清旷堂”。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他并没有物质享受的需求,没有肉食和奢侈品的生活也能满足他的生活所需。他想找到一个能够寄托自己生活的地方,最终选择在一条安静的街道上栖息。 诗人认为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有深远的思想。在这样一个幽静的环境中,他能行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没有得失之患。在这样的生活中,他感到自己在顺应自然,仿佛生活在远古的羲皇时代。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也展现了他在追寻心灵宁静的过程中的自我超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旷堂》是北宋诗人章宪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清旷堂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其超尘脱俗的文人情怀。 首先,关于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大约作于北宋时期,即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繁荣,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其次,谈谈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章宪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在文学、史学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然而在那个时代,士人若想有所成就,往往需要经过科举考试的选拔。章宪虽然才学出众,但在科场上却未能取得功名,这使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一些变化。他选择在文学创作上施展才华,将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在诗歌之中。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章宪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北宋时期,儒家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儒士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都以诗文表达对国家、社会的关切之情。章宪也不例外,他的诗作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此外,北宋时期的山水诗也非常盛行,许多诗人都在作品中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清旷堂》正是这样一首富有哲理的山水诗,它通过描绘清旷堂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